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1 盐胁迫对水稻的影响 | 第13-15页 |
1.1.1 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14页 |
1.1.2 盐胁迫对苗期水稻生长的影响 | 第14-15页 |
1.1.3 盐胁迫对分蘖期水稻生长的影响 | 第15页 |
1.2 水稻盐胁迫应答信号传导途径 | 第15-18页 |
1.2.1 SOS抗盐信号转导路径 | 第16-18页 |
1.2.2 水稻中的ABA途径 | 第18页 |
1.3 水稻的抗盐分子机制 | 第18-20页 |
1.3.1 水稻的渗透调节 | 第18-19页 |
1.3.2 水稻的膜保护体系 | 第19页 |
1.3.3 水稻的抗盐分子机制 | 第19-20页 |
1.4 水稻OXHS6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应用价值 | 第21-22页 |
第二章 OXHS6的原核表达及鉴定 | 第22-39页 |
2.1 实验方案 | 第22-23页 |
2.2 实验材料、仪器、试剂 | 第23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3 常用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 第23-29页 |
2.3.1 LB液体培养基 | 第23页 |
2.3.2 LB固体培养基 | 第23-24页 |
2.3.3 Solution Ⅰ溶液 | 第24页 |
2.3.4 Solution Ⅱ溶液 | 第24-25页 |
2.3.5 Solution Ⅲ溶液 | 第25页 |
2.3.6 IPTG溶液 | 第25页 |
2.3.7 转膜缓冲液液 | 第25-26页 |
2.3.8 封闭液 | 第26页 |
2.3.9 TBS溶液 | 第26页 |
2.3.10 TBST溶液 | 第26-27页 |
2.3.11 5×SDS-PAGE Loading Buffer | 第27页 |
2.3.12 蛋白沉淀变性液 | 第27-28页 |
2.3.13 考马斯亮蓝染色液 | 第28页 |
2.3.14 脱色液 | 第28页 |
2.3.15 5×SDS-PAGE电泳缓冲液 | 第28-29页 |
2.4 实验步骤 | 第29-35页 |
2.4.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9-32页 |
2.4.1.1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29-30页 |
2.4.1.2 目的片段与T载的连接 | 第30页 |
2.4.1.3 TA克隆质粒的鉴定 | 第30-31页 |
2.4.1.4 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31页 |
2.4.1.5 载体片段的获取 | 第31-32页 |
2.4.1.6 目的片段与表达载体的连接 | 第32页 |
2.4.1.7 阳性质粒的鉴定、酶切检测及回收 | 第32页 |
2.4.2 原核表达及Western blot验证 | 第32-35页 |
2.4.2.1 原核表达 | 第32-33页 |
2.4.2.2 SDS-PAGE | 第33-34页 |
2.4.2.3 Western blot | 第34-35页 |
2.5 实验结果 | 第35-38页 |
2.5.1 目的基因片段的获取 | 第35页 |
2.5.1.1 目的基因OXHS6的扩增 | 第35页 |
2.5.1.2 阳性质粒酶切检测及目的基因片段回收 | 第35页 |
2.5.2 载体的酶切纯化回收 | 第35-36页 |
2.5.3 阳性质粒OXHS6-pET-28a的鉴定 | 第36-37页 |
2.5.4 目的蛋白表达鉴定 | 第37-38页 |
2.5.4.1 SDS-PAGE鉴定目的蛋白的表达 | 第37页 |
2.5.4.2 Western blot鉴定目的蛋白的表达 | 第37-38页 |
2.6 分析与讨论 | 第38-39页 |
第三章 OXHS6干涉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 | 第39-4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3.1.2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 | 第39-41页 |
3.1.2.1 生化试剂 | 第39页 |
3.1.2.2 质粒DNA提取试剂 | 第39-40页 |
3.1.2.3 基因组DNA提取试剂 | 第40页 |
3.1.2.4 水稻遗传转化培养基配方 | 第40-4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1-45页 |
3.2.1 植物干涉表达载体构建 | 第41-43页 |
3.2.1.1 中花11叶片总RNA的提取 | 第41页 |
3.2.1.2 合成中花11cDNA第一链 | 第41-42页 |
3.2.1.3 OXHS6 RNAi表达载体构建 | 第42-43页 |
3.2.1.3.1 OXHS6基因的扩增 | 第42页 |
3.2.1.3.2 OXHS6基因目的片段纯化和空载ds1301双酶切及回收 | 第42页 |
3.2.1.3.3 酶切产物的连接及转化 | 第42-43页 |
3.2.1.3.3.1 酶切产物连接 | 第42-43页 |
3.2.1.3.3.2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提取质粒DNA | 第43页 |
3.2.1.3.4 第一链插入的中间载体阳性克隆鉴定 | 第43页 |
3.2.1.3.5 第二链和中间载体双酶切及回收 | 第43页 |
3.2.1.3.6 第二链连接终载体及转化 | 第43页 |
3.2.1.3.6.1 第二链连接中间载体 | 第43页 |
3.2.1.3.6.2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 第43页 |
3.2.1.3.7 OXHS6-ds1301重组质粒进行双酶切检测 | 第43页 |
3.2.2 RNAi表达载体OXHS6-ds1301转入农杆菌 | 第43页 |
3.2.3 OXHS6 RNAi载体的遗传转化 | 第43-44页 |
3.2.4 转基因植株分子鉴定 | 第44-45页 |
3.2.5 转基因植株OXHS6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45页 |
3.2.5.1 OXHS6 RNAi转基因植株RNA的提取以及反转录 | 第45页 |
3.2.5.2 OXHS6 RNAi转基因植株的Real-time PCR | 第4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3.3.1 OXHS6 RNAi表达载体构建 | 第45-46页 |
3.3.2 水稻遗传转化及T_0代转基因植株的分子鉴定 | 第46-47页 |
3.3.3 T_0代转基因植株的RNA水平检测 | 第47-48页 |
3.3.3.1 转基因植株RNA提取及其cDNA质量检测 | 第47页 |
3.3.3.2 OXHS6-RNAiT_0代转基因植株基因表达量鉴定 | 第47-48页 |
3.4 结论 | 第48-49页 |
第四章 OXHS6转基因植株的盐胁迫实验 | 第49-62页 |
4.1 实验材料与培养方法 | 第49-53页 |
4.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9-51页 |
4.1.1.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9页 |
4.1.1.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9-50页 |
4.1.1.3 相关培养基储备液制备 | 第50-51页 |
4.1.2 供试水稻材料 | 第51-53页 |
4.1.2.1 水稻材料培养 | 第51-53页 |
4.1.2.1.1 生根培养基制备 | 第51-52页 |
4.1.2.1.2 根操作 | 第52页 |
4.1.2.1.3 培营养液配制 | 第52页 |
4.1.2.1.4 培操作 | 第52-53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53-55页 |
4.2.1 转基因植株中基因OXHS6的表达量鉴定 | 第53页 |
4.2.1.1 供试水稻叶片总RNA提取及反转录 | 第53页 |
4.2.1.2 Real-time PCR检测转基因植株中OXHS6的表达水平 | 第53页 |
4.2.2 盐胁迫实验 | 第53-54页 |
4.2.2.1 盐胁迫处理 | 第53页 |
4.2.2.2 复水处理及存活率统计 | 第53-54页 |
4.2.3 OXHS6的下游基因检测 | 第54-55页 |
4.2.3.1 转基因植株RNA提取及反转录 | 第54页 |
4.2.3.2 Real-Time PCR检测 | 第54-55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5-60页 |
4.3.1 MS培养基中的苗期盐胁实验 | 第55-56页 |
4.3.2 营养液水培中的苗期盐胁迫实验 | 第56-59页 |
4.3.2.1 转基因植株叶片总RNA提取及cDNA质量检测 | 第56页 |
4.3.2.2 OXHS6转基因植株表达量的鉴定 | 第56-57页 |
4.3.2.3 水稻OXHS6转基因植株不同pH下的盐胁迫实验 | 第57-59页 |
4.3.3 水稻Na~+/H~+转运因子在OXHS6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变化 | 第59-60页 |
4.4 结论 | 第60-62页 |
第五章 OXHS6互作蛋白的筛选 | 第62-7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4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62-63页 |
5.1.2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 | 第63-64页 |
5.1.2.1 生化试剂 | 第63页 |
5.1.2.2 质粒DNA提取试剂 | 第63页 |
5.1.2.3 ZBuffer | 第63页 |
5.1.2.4 酵母培养基 | 第63-64页 |
5.1.3 重组PCR引物设计 | 第64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4-68页 |
5.2.1 OXHS6诱饵蛋白载体构建 | 第64-65页 |
5.2.1.1 目的片段的获得 | 第64页 |
5.2.1.2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重组连接 | 第64页 |
5.2.1.3 重组产物电击转化 | 第64-65页 |
5.2.1.4 重组质粒阳性鉴定 | 第65页 |
5.2.1.5 OXHS6-pDEST2重组质粒双酶切检测 | 第65页 |
5.2.2 OXHS6诱饵蛋白载体的检测 | 第65-66页 |
5.2.2.1活化酵母菌株Mav203 | 第65页 |
5.2.2.2 PEG/LiAc master mix的制备 | 第65页 |
5.2.2.3 诱饵蛋白载体的快速转化 | 第65-66页 |
5.2.2.4 LacZ检测OXHS6-pDEST32的转录激活活性 | 第66页 |
5.2.4 互作蛋白筛选的严谨性优化 | 第66-67页 |
5.2.4.1 诱饵蛋白载体快速转化 | 第66页 |
5.2.4.2 文库空载高效转化酵母菌 | 第66-67页 |
5.2.5 水稻OXHS6互作蛋白的筛选 | 第67页 |
5.2.6 阳性克隆鉴定 | 第67-68页 |
5.2.6.1 酵母阳性克隆lacZ活性检测 | 第67-68页 |
5.2.6.1.1 取酵母质粒 | 第68页 |
5.2.6.1.2 母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 第68页 |
5.2.6.1.3 杆菌质粒提取 | 第68页 |
5.2.6.1.4 性克隆测序鉴定 | 第68页 |
5.2.6.2 性克隆同诱饵蛋白载体共同转化酵母菌Mav203 | 第68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8-73页 |
5.3.1 水稻中花11叶片总RNA的提取 | 第68页 |
5.3.2 目的片段的获得 | 第68-69页 |
5.3.3 重组中间载体OXHS6-pDONR221的鉴定 | 第69页 |
5.3.4 重组质粒OXHS6-pDEST32的鉴定 | 第69-70页 |
5.3.5 诱饵蛋白载体OXHS6-pDEST32转录激活活性检测 | 第70页 |
5.3.6 互作蛋白筛选前严谨性的优化 | 第70-71页 |
5.3.7 互作蛋白的筛选 | 第71页 |
5.3.8 酵母阳性克隆鉴定 | 第71-72页 |
5.3.9 测序质粒进一步鉴定 | 第72-73页 |
5.4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页 |
参与的科研课题 | 第81页 |
参与的学术会议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