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发地理信息的“一带一路”陆路交通状况及其对景观破碎度的影响探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述评 | 第12-17页 |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7-18页 |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 1.4.1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 1.5 文章结构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数据与研究区概况 | 第24-34页 | 
| 2.1 数据来源 | 第24-27页 | 
| 2.2 研究区概况 | 第27-34页 | 
| 2.2.1 地理位置 | 第27-30页 | 
| 2.2.2 地理环境 | 第30-31页 | 
| 2.2.3 经济走廊交通设施状况 | 第31-34页 | 
| 第三章 道路网密度的空间分布 | 第34-46页 | 
| 3.1 公路网密度 | 第34-38页 | 
| 3.1.1 公路网密度总体分布 | 第34-36页 | 
| 3.1.2 等级公路网密度对比 | 第36-38页 | 
| 3.2 铁路网密度 | 第38-40页 | 
| 3.3 路网加权密度 | 第40-44页 | 
| 3.3.1 路网加权密度总体分布 | 第40-42页 | 
| 3.3.2 沿线国家陆路交通状况对比 | 第42-44页 | 
| 3.4 城市空间可达性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道路对景观破碎度的影响 | 第46-56页 | 
| 4.1 中蒙俄经济走廊 | 第47-49页 | 
| 4.2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 | 第49-50页 | 
| 4.3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 | 第50-52页 | 
| 4.4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 第52-53页 | 
| 4.5 中巴经济走廊 | 第53-54页 | 
| 4.6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