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1.1 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 | 第16-17页 |
1.2 NMD途径的底物 | 第17页 |
1.3 参与NMD途径的因子 | 第17-23页 |
1.3.1 UPF因子 | 第17-20页 |
1.3.2 SMG因子 | 第20-21页 |
1.3.3 肽链释放因子 | 第21-22页 |
1.3.4 PABP因子 | 第22页 |
1.3.5 EJC复合体 | 第22-23页 |
1.3.6 降解酶 | 第23页 |
1.4 NMD模型 | 第23-25页 |
1.4.1 DSE模型 | 第23-24页 |
1.4.2 伪3’-UTR模型 | 第24-25页 |
1.4.3 EJC模型 | 第25页 |
1.5 原生动物NMD途径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6 八肋游仆虫的特点 | 第26页 |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八肋游仆虫NMD通路组成因子的生物信息学鉴定和分析 | 第28-33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8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28-31页 |
2.4.1 八肋游仆虫NMD通路组成因子同源搜索结果初步分析 | 第28-30页 |
2.4.2 八肋游仆虫NMD通路组成因子的序列特征分析 | 第30-31页 |
2.5 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初步分析八肋游仆虫NMD途径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第33-45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3-35页 |
3.2.1 菌株和质粒 | 第33页 |
3.2.2 酶、生化试剂、合成引物和测序 | 第33-34页 |
3.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4-3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5-40页 |
3.3.1 寡聚核苷酸 | 第35页 |
3.3.2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35-38页 |
3.3.3 酵母双杂交实验 | 第38-40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40-44页 |
3.4.1 构建用于酵母双杂交实验的重组质粒 | 第40-41页 |
3.4.2 酵母双杂交证实游仆虫UPF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41页 |
3.4.3 酵母双杂交证实八肋游仆虫EJC核心蛋白之间的关系 | 第41-43页 |
3.4.4 酵母双杂交证实游仆虫UPF和EJC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43-44页 |
3.5 讨论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验证八肋游仆虫NMD途径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第45-57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5-47页 |
4.2.1 菌株和质粒 | 第45页 |
4.2.2 酶、生化试剂、合成引物和测序 | 第45-46页 |
4.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46-4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7-51页 |
4.3.1 寡聚核苷酸 | 第47页 |
4.3.2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7-50页 |
4.3.3 GSTPulldown实验 | 第50-51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51-54页 |
4.4.1 用于原核表达的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51-52页 |
4.4.2 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52-53页 |
4.4.3 GSTPulldown产物分析 | 第53-54页 |
4.5 讨论 | 第54-5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