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水循环健康评价与水资源配置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1 水循环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2 生态环境需水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3 存在问题及研究趋势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分布式水循环健康评价方法与应用 | 第17-47页 |
2.1 研究区域介绍 | 第17-21页 |
2.1.1 自然地理及地形地貌 | 第17-18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8-19页 |
2.1.3 水资源现状 | 第19-21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1-34页 |
2.2.1 健康水循环内涵 | 第21页 |
2.2.2 指标体系构建 | 第21-22页 |
2.2.3 评价指标的定义 | 第22-26页 |
2.2.4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26-29页 |
2.2.5 指标健康阈值确定 | 第29-31页 |
2.2.6 评价方法 | 第31-34页 |
2.3 评价结果及讨论 | 第34-46页 |
2.3.1 指标层评价结果 | 第34-37页 |
2.3.2 准则层评价结果 | 第37-44页 |
2.3.3 目标层评价结果 | 第44-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基于地表覆被的生态环境需水计算 | 第47-56页 |
3.1 计算方法介绍 | 第47-49页 |
3.1.1 林地、草地和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 | 第47-48页 |
3.1.2 湖泊、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 | 第48页 |
3.1.3 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 | 第48-49页 |
3.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49-51页 |
3.3 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 | 第51-52页 |
3.3.1 林地、草地和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 | 第51页 |
3.3.2 湖泊、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 | 第51-52页 |
3.3.3 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 | 第52页 |
3.4 京津冀生态环境需水总量与分布状况 | 第52-55页 |
3.5 京津冀生态环境需水量供需分析 | 第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基于健康水循环的水资源配置方法 | 第56-64页 |
4.1 基于健康水循环的水资源配置模型 | 第56-57页 |
4.2 案例研究 | 第57-62页 |
4.2.1 水资源承载力计算 | 第57-60页 |
4.2.2 水资源短缺量及可补充量计算 | 第60-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5.1 结论 | 第64-65页 |
5.2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