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5页 |
·研究任务 | 第15-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17-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研究流程 | 第17-19页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9-20页 |
·研究范围界定 | 第20-22页 |
2 理论回顾与借鉴 | 第22-48页 |
·虚拟社区 | 第22-35页 |
·社区、虚拟社区的概念界定 | 第22-25页 |
·虚拟社区的分类 | 第25-28页 |
·虚拟社区中的成员类型及行为 | 第28页 |
·虚拟社区研究阶段的划分及研究特点 | 第28-30页 |
·虚拟社区环境下的信任研究 | 第30-33页 |
·虚拟社区环境下的知识共享研究 | 第33-35页 |
·类社会互动理论 | 第35-45页 |
·类社会互动的产生、概念界定及与人际互动的关系 | 第35-38页 |
·类社会互动关系的前因 | 第38-41页 |
·类社会互动关系强度的结果变量 | 第41-45页 |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 | 第45-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3 研究假设 | 第48-56页 |
·理论模型 | 第48-49页 |
·研究假设 | 第49-56页 |
·发帖者信息详尽度与类社会互动关系 | 第49-50页 |
·发帖者信息相似度与类社会互动关系 | 第50-51页 |
·发帖者信息相关度与类社会互动关系 | 第51-52页 |
·发帖者级别与类社会互动关系 | 第52页 |
·发帖者外观吸引力与类社会互动关系 | 第52-53页 |
·类社会互动关系的结果 | 第53页 |
·浏览者依恋形式与类社会互动的关系——调节变量 | 第53-54页 |
·社区声誉与类社会互动关系——调节变量 | 第54-56页 |
4 研究设计 | 第56-70页 |
·测量量表 | 第56-62页 |
·类社会互动关系测量量表 | 第56-60页 |
·其它变量的测量 | 第60-62页 |
(1) 信息详尽度 | 第60页 |
(2) 信息相似度 | 第60页 |
(3) 信息相关度 | 第60页 |
(4) 发帖者外观吸引力 | 第60-61页 |
(5) 发帖者级别 | 第61页 |
(6) 购买意向 | 第61页 |
(7) 社区忠诚 | 第61页 |
(8) 依恋 | 第61-62页 |
(9) 社区声誉 | 第62页 |
·前测及最终问卷形成 | 第62-70页 |
·前测概述 | 第62-63页 |
·项目——总体相关系数 | 第63-64页 |
·探测性因子分析 | 第64-66页 |
·确认性因子分析 | 第66-69页 |
·可靠性检验 | 第69-70页 |
5 假设检验 | 第70-92页 |
·数据收集与样本情况 | 第70-71页 |
·数据基本情况分析 | 第71-72页 |
·假设与模型检验 | 第72-89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72-74页 |
·回归分析 | 第74-75页 |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第75-78页 |
·中介作用检验 | 第78-80页 |
·调节作用检验 | 第80-89页 |
·信息详尽度与类社会互动关系的进一步检验 | 第89-92页 |
·实验设计 | 第89-90页 |
·假设检验 | 第90-92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92-99页 |
·研究结果总体讨论 | 第92-94页 |
·创新点 | 第94-95页 |
·实践意义 | 第95-96页 |
·研究局限 | 第96-97页 |
·研究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6页 |
附录1:浏览者感知发帖者类社会互动关系作用机理调查问卷 | 第106-112页 |
附录2:信息详尽度与类社会互动关系实验所用的三条信息 | 第112-1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作者简介 | 第116-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