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1.1 概念释义 | 第12页 |
1.1.1 风景名胜区 | 第12页 |
1.1.2 建筑与交通建筑 | 第12页 |
1.1.3 景观、融合 | 第12页 |
1.2 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1.2.1 国内外建筑与景观融合趋势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外风景区建筑与景观融合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2.3 天柱山风景名胜区建筑与景观融合的缘起 | 第15页 |
1.3 建筑与景观融合应遵循的理论原则 | 第15-19页 |
1.3.1 建筑与景观融合的构图原则 | 第15-16页 |
1.3.2 与景观融合思想相关的建筑理论 | 第16-17页 |
1.3.3 风景名胜区建筑与景观融合应遵循的原则 | 第17-19页 |
2 引言 | 第19-22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19页 |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2.2.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2.2.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2.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1页 |
2.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2.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3 天柱山风景名胜区现有建筑与景观融合情况分析 | 第22-34页 |
3.1 天柱山风景名胜区现状分析 | 第22-23页 |
3.2 天柱山风景名胜区景观分析 | 第23-25页 |
3.2.1 景观形象特征 | 第23页 |
3.2.2 景观结构 | 第23-24页 |
3.2.3 景观空间 | 第24-25页 |
3.3 天柱山风景名胜区现有建筑与景观关系分析 | 第25-33页 |
3.3.1 乡土建筑 | 第25-28页 |
3.3.2 服务性建筑 | 第28-32页 |
3.3.3 观赏性建筑 | 第32-33页 |
3.4 其他功能配套建筑 | 第33页 |
3.5 总结 | 第33-34页 |
4 天柱山风景名胜区建筑与景观融合策略 | 第34-43页 |
4.1 建筑整合于风景区景观结构 | 第34-36页 |
4.1.1 建筑选址 | 第34-35页 |
4.1.2 建筑展开、组织方式与景观轴线的整合 | 第35-36页 |
4.2 建筑与风景区景观形象相协调统一 | 第36-41页 |
4.2.1 建筑形体与地形景观形象融合 | 第36-39页 |
4.2.2 建筑与植被景观的融合 | 第39页 |
4.2.3 建筑形象与景观的尺度相协调 | 第39-40页 |
4.2.4 建筑轮廓与景观形象相协调 | 第40-41页 |
4.3 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的相互渗透 | 第41-43页 |
4.3.1 建筑“内”“外”空间的延续 | 第41-42页 |
4.3.2 空间氛围的整合 | 第42-43页 |
5 案例分析——基于融合思维的大龙窝索道站交通建筑设计 | 第43-51页 |
5.1 基本状况分析 | 第43页 |
5.2 基于与景观环境融合的建筑布局 | 第43-46页 |
5.2.1 索道选线和建筑选址 | 第43-45页 |
5.2.2 建筑接地方式 | 第45-46页 |
5.2.3 建筑的展开与布局 | 第46页 |
5.3 基于与景观环境融合的建筑形态设计 | 第46-49页 |
5.3.1 建筑意象的确定 | 第46页 |
5.3.2 建筑体量 | 第46-48页 |
5.3.3 建筑轮廓 | 第48页 |
5.3.4 建筑肌理 | 第48页 |
5.3.5 建筑细节设计 | 第48-49页 |
5.4 基于与景观环境融合的建筑空间设计 | 第49-51页 |
5.4.1 入口空间 | 第49-50页 |
5.4.2 中介空间、平台与阶梯 | 第50-51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1-52页 |
个人简介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