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用于肿瘤放射性治疗的纳米胶束的制备与应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符号说明第16-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9页
    1.1 乳腺癌及放疗概述第17页
    1.2 放疗机理第17-19页
    1.3 放疗增敏剂概述第19-24页
        1.3.1 硝基咪唑类放疗增敏剂第20-21页
        1.3.2 基于高原子序数(high-Z)元素的放疗增敏剂第21-23页
        1.3.3 High-Z元素用于放疗增敏的其他机理第23页
        1.3.4 生物大分子用于放疗增敏第23-24页
    1.4 放化疗联合治疗第24页
    1.5 其他放疗增敏策略第24-25页
        1.5.1 辐射防护剂第24-25页
        1.5.2 提高肿瘤部位氧浓度第25页
        1.5.3 放疗结合低氧启动纳米药物第25页
    1.6 内源性放射性同位素治疗的纳米材料第25-26页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第26-29页
第二章 还原响应性纳米胶束在肿瘤治疗的应用第29-65页
    2.1 引言第29页
    2.2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第29-31页
        2.2.1 实验材料第29-31页
        2.2.2 实验仪器第31页
    2.3 实验方法第31-39页
        2.3.1 抗肿瘤药物纳米载体和前药的合成及表征方法第31-34页
            2.3.1.1 前药PTX-TIBA的合成及表征方法第31-32页
            2.3.1.2 含二硫键的两亲性高分子载药体系的合成及表方法第32-33页
            2.3.1.3 不含二硫键的两亲性高分子载药体系的合成及表征方法第33-34页
        2.3.2 两亲性纳米胶束的制备与表征方法第34-35页
            2.3.2.1 胶束的制备第34-35页
            2.3.2.2 聚合物胶束的表征第35页
            2.3.2.3 胶束载药量的测定第35页
        2.3.3 载药胶束还原响应性体外释放实验第35-36页
        2.3.4 胶束CT体外成像能力的研究第36-37页
            2.3.4.1 50mg I/mL高浓度胶束的制备第36页
            2.3.4.2 胶束冻干前后粒径变化第36页
            2.3.4.3 高浓度胶束体外CT成像能力的研究第36-37页
            2.3.4.4 高浓度胶束体内CT成像能力的研究第37页
        2.3.5 载药胶束肿瘤响应性细胞生物学评价第37-39页
            2.3.5.1 细胞培养第37页
            2.3.5.2 细胞内吞试验第37页
            2.3.5.3 细胞对纳米胶束内吞定量第37-38页
            2.3.5.4 载药胶束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实验第38页
            2.3.5.5 纳米胶束与溶酶体共定位的研究第38页
            2.3.5.6 纳米胶束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第38-39页
            2.3.5.7 细胞凋亡实验第39页
        2.3.6 载药纳米胶束肿瘤响应性活体评价第39页
            2.3.6.1 小鼠的饲养第39页
            2.3.6.2 载药纳米胶束的活体分布实验第39页
    2.4 结果分析第39-63页
        2.4.1 抗肿瘤药物载体和前药的表征第39-45页
            2.4.1.1 前药PTX-TIBA的表征第39-41页
            2.4.1.2 两亲性高分子载药体系的表征第41-45页
        2.4.2 载药胶束的表征第45-49页
            2.4.2.1 纳米胶束的粒径调控第45-48页
            2.4.2.2 胶束载药量的测定第48-49页
        2.4.3 纳米载药胶束还原响应性体外释放实验第49-50页
        2.4.4 胶束体内外CT成像能力的研究第50-53页
            2.4.4.1 胶束冻干制备高浓度碘胶束前后粒径变化第50-51页
            2.4.4.2 胶束体外CT成像结果分析第51-53页
            2.4.4.3 高浓度胶束体内CT成像能力的研究第53页
        2.4.5 载药胶束肿瘤响应性细胞生物学评价第53-61页
            2.4.5.1 细胞对胶束的内吞实验第53-55页
            2.4.5.2 纳米胶束的细胞毒性实验第55-56页
            2.4.5.3 载药胶束与溶酶体的共定位研究第56-57页
            2.4.5.4 载药胶束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第57-60页
            2.4.5.5 细胞凋亡实验结果分析第60-61页
        2.4.6 载药胶束在小鼠的活体分布研究第61-63页
    2.5 小结第63-65页
第三章 PHPMA聚合物作为放射性同位素载体第65-83页
    3.1 引言第65页
    3.2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第65-67页
        3.2.1 实验材料第65-66页
        3.2.2 实验仪器第66-67页
    3.3 实验方法第67-72页
        3.3.1 HPMA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方法第67-71页
            3.3.1.1 HPMA单体的合成与表征第67页
            3.3.1.2 L-酪氨酸甲酯盐酸盐的合成第67页
            3.3.1.3 甲基丙烯酰酪氨酸甲酯(MATyr)的合成与表征第67-68页
            3.3.1.4 碘代L-酪氨酸甲酯盐酸盐与碘代甲基丙烯酰酪氨酸甲酯(MATyr-I)的合成与表征第68-69页
            3.3.1.5 PTyr-b-PHPMA以及PTyr-I-b-PHPMA的合成与表征第69页
            3.3.1.6 聚合物标记荧光素Cy7第69-71页
        3.3.2 HPMA纳米胶束的制备与表征第71页
        3.3.3 HPMA纳米胶束的细胞生物学评价第71页
            3.3.3.1 细胞培养第71页
            3.3.3.2 细胞毒性实验第71页
        3.3.4 HPMA纳米胶束的活体分布研究第71-72页
            3.3.4.1 小鼠的饲养第71页
            3.3.4.2 肿瘤模型的建立第71页
            3.3.4.3 载药胶束血液清除实验第71-72页
    3.4 结果分析第72-81页
        3.4.1 HPMA聚合物的合成表征第72-77页
        3.4.2 HPMA纳米胶束的表征第77-78页
        3.4.3 HPMA纳米胶束对4T1的细胞毒性研究第78-79页
        3.4.4 HPMA纳米胶束的活体分布研究第79-81页
    3.5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四章 结论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91页
致谢第91-93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93-94页
附件第94-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天然黄酮类活性小分子与羟丙基-β-环糊精及蛋白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层网络模型的药物靶标模块预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