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符号说明 | 第19-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0页 |
1.1 引言 | 第20页 |
1.2 根皮素概述 | 第20-23页 |
1.2.1 理化性质 | 第20-21页 |
1.2.2 生理功能 | 第21-23页 |
1.2.2.1 抗氧化 | 第21页 |
1.2.2.2 抗肿瘤 | 第21-22页 |
1.2.2.3 保护皮肤 | 第22页 |
1.2.2.4 抗炎和免疫抑制 | 第22页 |
1.2.2.5 抗菌 | 第22-23页 |
1.3 光甘草定概述 | 第23-25页 |
1.3.1 理化性质 | 第23页 |
1.3.2 生理功能 | 第23-25页 |
1.3.2.1 抗氧化 | 第23-24页 |
1.3.2.2 抑制黑素生成 | 第24页 |
1.3.2.3 抗炎 | 第24页 |
1.3.2.4 抗肿瘤 | 第24-25页 |
1.3.2.5 抗菌 | 第25页 |
1.4 羟丙基-β-环糊精 | 第25-26页 |
1.5 β-乳球蛋自 | 第26-28页 |
1.6 大豆分离蛋白 | 第28页 |
1.7 本选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1.7.1 论文选题的立论、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1.7.2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根皮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30-50页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0-31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1-35页 |
2.2.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31-32页 |
2.2.2 根皮素/羟内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 第32页 |
2.2.3 增溶倍数的测定 | 第32页 |
2.2.4 相溶解度 | 第32-33页 |
2.2.5 表征实验 | 第33-34页 |
2.2.5.1 扫描电镜(SEM) | 第33页 |
2.2.5.2 热重(TGA) | 第33页 |
2.2.5.3 X射线晶体衍射(XRD) | 第33-34页 |
2.2.5.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第34页 |
2.2.5.5 核磁共振(NMR) | 第34页 |
2.2.6 包合物消除DPPH自由基活性测定 | 第34页 |
2.2.7 包合物稳定性实验 | 第34-35页 |
2.2.8 统计学分析 | 第3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7页 |
2.3.1 根皮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5-36页 |
2.3.2 制备参数的影响 | 第36-40页 |
2.3.2.1 主客体摩尔比 | 第36-37页 |
2.3.2.2 包合温度 | 第37-38页 |
2.3.2.3 包合时间 | 第38-39页 |
2.3.2.4 搅拌速度 | 第39-40页 |
2.3.3 增溶倍数 | 第40页 |
2.3.4 相溶解度 | 第40-41页 |
2.3.5 表征结果 | 第41-46页 |
2.3.5.1 SEM | 第41-42页 |
2.3.5.2 TGA | 第42页 |
2.3.5.3 XRD | 第42-43页 |
2.3.5.4 FT-IR | 第43-44页 |
2.3.5.5 NMR | 第44-46页 |
2.3.6 包合物结构预测 | 第46页 |
2.3.7 包合物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 第46-47页 |
2.3.8 包合物稳定性 | 第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第三章 载荷光甘草定的β-乳球蛋白复合物输送载体研究 | 第50-64页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0-51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50-51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5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1-55页 |
3.2.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51-52页 |
3.2.2 光甘草定/β-乳球蛋白复合物的制备 | 第52页 |
3.2.3 增溶倍数的测定 | 第52页 |
3.2.4 荧光光谱检测 | 第52-53页 |
3.2.5 光甘草定/β-乳球蛋白复合物的形貌和品型检测 | 第53页 |
3.2.5.1 扫描电镜(SEM) | 第53页 |
3.2.5.2 X射线晶体衍射(XRD) | 第53页 |
3.2.6 载有光甘草定的β-乳球蛋白构象研究 | 第53页 |
3.2.6.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第53页 |
3.2.6.2 圆二色谱(CD) | 第53页 |
3.2.7 分子对接 | 第53-54页 |
3.2.8 光甘草定/β-乳球蛋白复合物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54-55页 |
3.2.8.1 DPPH自由基活性 | 第54页 |
3.2.8.2 ABTS自由基活性 | 第54-55页 |
3.2.9 统计学分析 | 第5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2页 |
3.3.1 光甘草定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5-56页 |
3.3.2 光甘草定/β-乳球蛋白复合物水溶性 | 第56页 |
3.3.3 光甘草定浓度对β-乳球蛋白荧光光谱影响 | 第56-57页 |
3.3.4 蛋白复合物的形貌和晶型特征 | 第57-58页 |
3.3.4.1 SEM | 第57页 |
3.3.4.2 XRD | 第57-58页 |
3.3.5 载有光甘草定的β-乳球蛋白构象 | 第58-61页 |
3.3.5.1 FT-IR | 第58-60页 |
3.3.5.2 CD | 第60-61页 |
3.3.6 分子对接 | 第61页 |
3.3.7 光甘草定/β-乳球蛋白复合物体外活性 | 第61-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根皮素/大豆分离蛋白复合物的制备及相互作用研究 | 第64-76页 |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64-65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64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64-6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5-67页 |
4.2.1 根皮素/SPI复合物的制备 | 第65页 |
4.2.2 根皮素/SPI复合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 | 第65-66页 |
4.2.3 增溶倍数的测定 | 第66页 |
4.2.4 荧光光谱检测 | 第66页 |
4.2.5 根皮素/SPI复合物平均粒径分析 | 第66页 |
4.2.6 扫描电镜(SEM) | 第66页 |
4.2.7 差示扫描量热(DSC) | 第66-67页 |
4.2.8 根皮素/SPI复合物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测定 | 第67页 |
4.2.9 统计学分析 | 第6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4页 |
4.3.1 制备参数的影响 | 第67-71页 |
4.3.1.1 SPI浓度 | 第67-68页 |
4.3.1.2 根皮素浓度 | 第68-69页 |
4.3.1.3 温度 | 第69-70页 |
4.3.1.4 酪蛋白酸钠的加入 | 第70-71页 |
4.3.2 根皮素/SPI复合物水溶性 | 第71页 |
4.3.3 根皮素对SPI内源荧光的淬灭 | 第71-72页 |
4.3.4 根皮素/SPI复合物粒径大小和形貌 | 第72-73页 |
4.3.5 热性质表征 | 第73-74页 |
4.3.6 根皮素/SPI复合物体外活性 | 第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8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88-89页 |
附录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