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2-2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一、20世纪40年代以前张之洞经济思想研究 | 第14-15页 |
二、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张之洞经济思想研究 | 第15-17页 |
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张之洞经济思想研究 | 第17-22页 |
四、简要评述 | 第22-2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24-2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4页 |
二、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6页 |
第四节 创新和不足 | 第26-29页 |
一、主要创新 | 第26-28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28-29页 |
第一章 张之洞经济思想的文化基础——“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形成和演变 | 第29-48页 |
第一节 张之洞“中学为体”的内涵 | 第29-33页 |
一、从时间上看,张之洞一生都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学推崇备至 | 第29-30页 |
二、从内容来看,张之洞维护的儒学是有特定指向的 | 第30-32页 |
三、从方法上看,张之洞善于利用中西文化的会通为中学辩护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张之洞“西学为用”的演变 | 第33-48页 |
一、担任地方督抚以前的西学视角 | 第33-34页 |
二、治晋时期的西学认识 | 第34-36页 |
三、督抚两广时期的西学认识 | 第36-39页 |
四、督抚两湖时期的西学认识 | 第39-48页 |
第二章 张之洞的官商利权观 | 第48-69页 |
第一节 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思想 | 第48-57页 |
一、铁路 | 第48-53页 |
二、冶铁业 | 第53-55页 |
三、采矿业 | 第55-56页 |
四、航运业及银行业 | 第56-57页 |
第二节 官倡商办思想 | 第57-61页 |
第三节 商办思想 | 第61-69页 |
一、兴办商学、开启商智 | 第63-64页 |
二、劝工恤商、整顿厘税,保障商民权益 | 第64-66页 |
三、设立商务局维护商人权利 | 第66-67页 |
四、呼吁制定商律,保证商人权利 | 第67-69页 |
第三章 张之洞的对外经济思想 | 第69-100页 |
第一节 利用外资思想 | 第69-85页 |
一、外资在华设厂有利论 | 第69-73页 |
二、“洞好借洋债” | 第73-76页 |
三、借用外债过程中对经济利权的理解和维护 | 第76-85页 |
第二节 关于通商口岸的利权思想 | 第85-91页 |
一、维护通商口岸的中国利权 | 第85-88页 |
二、自开口岸思想 | 第88-90页 |
三、在其辖境内对中国利权的维护 | 第90-91页 |
第三节 商战思想 | 第91-100页 |
一、仿造进口货以杜其入 | 第92-95页 |
二、精造出口货以广其出 | 第95-96页 |
三、限制外资发展 | 第96-100页 |
第四章 张之洞的财政税收思想 | 第100-133页 |
第一节 张之洞的理财实践 | 第100-114页 |
一、突破传统——“闱姓”赌捐及博彩性质的筹资活动 | 第100-101页 |
二、整顿厘税征收机构——“去蠢以理财” | 第101-102页 |
三、改革旧有税收 | 第102-108页 |
四、开办各种新税 | 第108-110页 |
五、其他筹款方式 | 第110-114页 |
第二节 张之洞财政税收思想的特征 | 第114-129页 |
一、强调税厘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 第114-117页 |
二、举巨资、办大事的大财政思想 | 第117-119页 |
三、有反聚敛的倾向 | 第119-122页 |
四、维护中国财政权益的思想 | 第122-125页 |
五、有地方主义财政的倾向 | 第125-127页 |
六、财政收入和支出较混乱 | 第127-129页 |
第三节 在加税免厘谈判中的财政税务思想 | 第129-133页 |
一、对加税免厘整体认可 | 第129-130页 |
二、在加税免厘谈判中捍卫国家利权 | 第130-133页 |
第五章 张之洞的货币思想 | 第133-154页 |
第一节 督抚两广时期的货币思想 | 第133-135页 |
一、货币改革的主要目的为塞漏卮 | 第133页 |
二、主张由商铸币到由官铸币 | 第133-134页 |
三、钱币由官定价发行,银元价格由商情确定 | 第134-135页 |
第二节 督抚两湖至参与厘定国币讨论之前的货币思想 | 第135-140页 |
一、币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钱贵银贱问题 | 第135-137页 |
二、强调官权对金融业的控制 | 第137-140页 |
第三节 参与清政府厘定国币讨论的货币思想 | 第140-143页 |
一、币制改革的目的为统一货币 | 第140-141页 |
二、关于国币重量成色的主张 | 第141-143页 |
第四节 与精琪的清末货币本位之争 | 第143-154页 |
一、精琪的币制改革方案 | 第144-147页 |
二、张之洞对精琪币制改革方案的反驳 | 第147-151页 |
三、总结与评论 | 第151-154页 |
第六章 张之洞经济思想的整体特征和历史地位 | 第154-162页 |
第一节 张之洞经济思想的整体特征 | 第154-157页 |
一、过渡型的经济思想 | 第154-155页 |
二、灵活多变的经济思想 | 第155页 |
三、显现强烈爱国热情的经济思想 | 第155-156页 |
四、凸显教育作用的经济思想 | 第156页 |
五、相对激进的经济举措 | 第156-157页 |
第二节 张之洞经济思想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 第157-159页 |
一、构建近代化的工业框架 | 第157页 |
二、推动近代运输业的发展 | 第157-158页 |
三、推动近代化币制改革 | 第158页 |
四、推动湖北地区现代化 | 第158-159页 |
第三节 张之洞经济思想对近代经济思想史发展的影响 | 第159-162页 |
一、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 第160页 |
二、超越同时期认识水平的经济观念 | 第160页 |
三、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 | 第160-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