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审计职业化体系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关于职业化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关于国家审计职业化的研究 | 第14-17页 |
1.2.3 文献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0-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2章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基础理论 | 第22-33页 |
2.1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2.1.1 职业与职业化 | 第22-23页 |
2.1.2 国家审计职业化 | 第23页 |
2.1.3 国家审计职业化体系 | 第23-24页 |
2.2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理论要素 | 第24-30页 |
2.2.1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运行环境 | 第24-26页 |
2.2.2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运行目标 | 第26-28页 |
2.2.3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运行模式 | 第28-29页 |
2.2.4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核心内容 | 第29-30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30-32页 |
2.3.1 官僚制理论 | 第30-31页 |
2.3.2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第31-32页 |
章末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国内外职业化的经验借鉴 | 第33-41页 |
3.1 国外审计机关职业化的经验借鉴 | 第33-36页 |
3.1.1 美国审计职业化 | 第33-35页 |
3.1.2 法国审计职业化 | 第35页 |
3.1.3 德国审计职业化 | 第35-36页 |
3.2 国内相关行业职业化的经验借鉴 | 第36-38页 |
3.2.1 国内法官职业化 | 第36-38页 |
3.2.2 国内会计职业化 | 第38页 |
3.3 经验启示 | 第38-40页 |
3.3.1 职业化改革模式的启示 | 第38-39页 |
3.3.2 职业化管理制度的启示 | 第39-40页 |
章末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国家审计职业化现状分析 | 第41-67页 |
4.1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发展历史 | 第41-44页 |
4.1.1 职业准入 | 第41-42页 |
4.1.2 职业培训 | 第42页 |
4.1.3 职业考核激励 | 第42-43页 |
4.1.4 职业退出 | 第43-44页 |
4.2 国家审计职业化现状的调查问卷分析 | 第44-65页 |
4.2.1 研究思路和数据取得 | 第44-45页 |
4.2.2 可行性分析 | 第45-48页 |
4.2.3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现状分析 | 第48-59页 |
4.2.4 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统计分析 | 第59-65页 |
4.3 结论 | 第65-66页 |
4.3.1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成绩 | 第65页 |
4.3.2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问题 | 第65-66页 |
4.3.3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建议 | 第66页 |
章末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运行体系 | 第67-81页 |
5.1 职业准入 | 第67-71页 |
5.1.1 职位类别划分 | 第67-68页 |
5.1.2 .职业资格设置 | 第68-70页 |
5.1.3 考录程序设计 | 第70-71页 |
5.2 职业培训 | 第71-74页 |
5.2.1 教育对接 | 第72页 |
5.2.2 菜单式培训 | 第72-74页 |
5.3 考核激励 | 第74-79页 |
5.3.1 考核规范 | 第74-75页 |
5.3.2 晋升激励 | 第75-78页 |
5.3.3 薪酬激励 | 第78-79页 |
5.4 职业退出 | 第79-80页 |
5.4.1 实施聘任制 | 第79页 |
5.4.2 引入淘汰制 | 第79-80页 |
章末小结 | 第80-81页 |
第6章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保障机制 | 第81-85页 |
6.1 法律保障 | 第81-82页 |
6.2 监督保障 | 第82页 |
6.3 权力保障 | 第82-83页 |
6.4 安全保障 | 第83页 |
6.5 组织保障 | 第83-84页 |
章末小结 | 第84-8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85-86页 |
7.2 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 第86-88页 |
7.2.1 研究不足 | 第86-87页 |
7.2.2 未来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录A | 第91-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