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农村社会现代化思想比较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1章 导论第13-29页
   ·选题的提出及意义第13-20页
   ·研究现状第20-26页
   ·基本研究思路第26-29页
第2章 农村变革在中国现代化战略中的地位之思想比较第29-63页
   ·现代化与中国问题的论争第29-36页
     ·"全盘西化"论的偏颇第30-32页
     ·文化保守主义的困境第32-35页
     ·马克思主义"俄化"解读的误区第35-36页
   ·"中国化"视域中的乡村现代化主题第36-52页
     ·毛泽东与梁漱溟的"中国化"取向第36-42页
     ·农村在中国现代化战略中的地位第42-48页
     ·农村变革是造就现代化新国家的基础第48-52页
   ·乡村现代化的出发点与实现方式上的分歧第52-63页
     ·乡村变革的理论旨趣不同第52-56页
     ·如何实现乡村现代化的方式之争第56-63页
第3章 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政治——社会结构变革思想比较第63-99页
   ·关于建构基层乡村新政治——社会结构的思想第65-77页
     ·将农民组织起来第66-69页
     ·农民协会、乡农学校——乡村组织的建设第69-73页
     ·农民自觉是乡村组织和民主政治的基础第73-77页
   ·国家政权与乡村政治的关系第77-86页
     ·国家政权在乡村变革中的作用第78-81页
     ·农民与乡绅在乡村政权中的角色第81-86页
   ·毛泽东和梁漱溟的探索对乡村政治现代化的启示第86-99页
     ·农民组织起来是落实乡村民主的必由之路第86-90页
     ·协商民主是乡村基层政权运作的基础第90-92页
     ·重视乡村精英阶层的作用第92-99页
第4章 农村社会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思想比较第99-135页
   ·近代中国乡村经济困境与救济之道的探索第100-104页
     ·20世纪前期陷入困厄的中国农村经济第100-102页
     ·振兴乡村经济的路径探索第102-104页
   ·现代化视野中的乡村经济振兴第104-120页
     ·经济生活中的"组织起来"与"农民合作"第105-112页
     ·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第112-116页
     ·以乡村工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和农民的富裕第116-120页
   ·土地问题与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争议:分歧也同样精彩第120-135页
     ·如何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第122-127页
     ·如何认识工业化与发展农业的关系第127-135页
第5章 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文化建设思想比较第135-171页
   ·重建乡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现代化的重大议题第136-143页
     ·近代农村的文化重压与精神价值的崩溃第137-139页
     ·农民精神观念的现代性转变对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意义第139-143页
   ·农村新文化的建设主旨与路径第143-159页
     ·革命的动员与农民的意识形态建构第144-147页
     ·以伦理和道德重构一个意义的世界第147-150页
     ·乡村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第150-155页
     ·知识分子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第155-159页
   ·毛泽东、梁漱溟的思想遗产对当代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意义第159-171页
     ·教育农民仍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偏废的主题第160-165页
     ·传统伦理道德是构建乡村社会公序良俗不可或缺的资源第165-167页
     ·重视知识分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第167-171页
第6章 民粹主义抑或以农立国?——毛泽东和梁漱溟的农村现代化思想的价值评析第171-197页
   ·民粹主义的意涵及学术思想界的认知视角第172-181页
     ·民粹主义的意涵第172-176页
     ·国内外学术思想界阐释毛泽东和梁漱溟思想的视角第176-181页
   ·毛泽东和梁漱溟的农村变革思想与民粹主义的纠葛第181-191页
     ·毛泽东和梁漱溟对待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态度第181-187页
     ·农村的社会变革与社会主义前途第187-191页
   ·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统一第191-197页
     ·理性地认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倾向第191-193页
     ·现代化是一个不断追求合理化的过程第193-197页
结语第197-203页
参考文献第203-211页
后记第211-213页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213页

论文共2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学视野下的新时期文艺学知识生产
下一篇:《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