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1页 |
1.1 植物干旱胁迫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1.1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第17-18页 |
1.1.2 植物抗旱机制 | 第18-20页 |
1.1.3 提高植物抗旱的途径 | 第20页 |
1.2 植物养分高效利用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1.2.1 养分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第20-21页 |
1.2.2 提高植物养分利用效率的途径 | 第21-22页 |
1.2.3 植物离子组与离子组学 | 第22-24页 |
1.3 植物中多巴胺的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1.3.1 植物中的多巴胺 | 第24页 |
1.3.2 植物中多巴胺的内源代谢 | 第24-26页 |
1.3.3 植物中多巴胺的生理功能 | 第26-27页 |
1.4 植物中褪黑素的研究进展 | 第27-30页 |
1.4.1 植物中的褪黑素 | 第27-28页 |
1.4.2 逆境胁迫下植物中褪黑素的内源代谢 | 第28页 |
1.4.3 植物中褪黑素的生理功能 | 第28-30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养分胁迫下多巴胺对苹果矿质元素吸收利用的调控 | 第31-6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7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31-32页 |
2.1.2 试验处理 | 第32-33页 |
2.1.3 测定生长指标 | 第33页 |
2.1.4 测定生理指标 | 第33-34页 |
2.1.5 测定矿质元素 | 第34-35页 |
2.1.6 测定元素的吸收、转移和分配 | 第35页 |
2.1.7 稳定同位素分析 | 第35页 |
2.1.8 相关基因定量表达 | 第35-37页 |
2.1.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7页 |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56页 |
2.2.1 多巴胺最适浓度的筛选 | 第37-40页 |
2.2.2 缺素胁迫下外源多巴胺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40-42页 |
2.2.3 缺素胁迫下外源多巴胺对植株光合作用、光合色素、根系活力和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42-44页 |
2.2.4 缺素胁迫下外源多巴胺对植株根系构型的影响 | 第44页 |
2.2.5 缺素胁迫下外源多巴胺对植株矿质元素浓度的影响 | 第44-46页 |
2.2.6 缺素胁迫下外源多巴胺对植株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 第46-47页 |
2.2.7 缺素胁迫下外源多巴胺对植株矿质元素转移和积累的影响 | 第47-49页 |
2.2.8 缺素胁迫下外源多巴胺对植株矿质元素分配的影响 | 第49-50页 |
2.2.9 ASA-GSH循环和叶片衰老相关基因表达情况 | 第50-52页 |
2.2.10 低氮胁迫对TH-过表达苹果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52页 |
2.2.11 低氮胁迫对TH-过表达苹果植株15N浓度、积累和吸收的影响 | 第52-54页 |
2.2.12 低氮胁迫对TH-过表达苹果植株氮吸收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54-56页 |
2.3 讨论 | 第56-59页 |
2.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干旱胁迫下多巴胺对苹果矿质元素吸收利用的调控 | 第60-9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3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60页 |
3.1.2 试验处理 | 第60-61页 |
3.1.3 测定生长指标 | 第61页 |
3.1.4 测定生理指标 | 第61页 |
3.1.5 观察叶片气孔特性 | 第61-62页 |
3.1.6 测定矿质元素 | 第62页 |
3.1.7 测定元素的吸收、转移、分配和重吸收 | 第62页 |
3.1.8 稳定同位素分析 | 第62页 |
3.1.9 酶活的测定 | 第62页 |
3.1.10 基因定量表达 | 第62-63页 |
3.1.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3页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3-95页 |
3.2.1 干旱胁迫下外源多巴胺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63-66页 |
3.2.2 干旱胁迫下外源多巴胺对植株光合作用,叶绿素含量以及气孔特性的影响 | 第66-68页 |
3.2.3 干旱胁迫下外源多巴胺对植株矿质元素浓度的影响 | 第68-71页 |
3.2.4 干旱胁迫下外源多巴胺对植株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 第71-74页 |
3.2.5 干旱胁迫下外源多巴胺对植株矿质元素转移和积累的影响 | 第74-76页 |
3.2.6 干旱胁迫下外源多巴胺对植株矿质元素分配的影响 | 第76-79页 |
3.2.7 干旱胁迫下外源多巴胺对植株矿质元素重吸收的影响 | 第79-82页 |
3.2.8 干旱胁迫下外源多巴胺对植株叶片衰老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82-83页 |
3.2.9 自然干旱下TH-过表达苹果植株的抗性分析 | 第83-85页 |
3.2.10 自然干旱对TH-过表达苹果植株气孔特性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85-86页 |
3.2.11 自然干旱对TH-过表达苹果植株同位素15N浓度、积累量、吸收活性以及利用率的影响 | 第86-87页 |
3.2.12 自然干旱对TH-过表达苹果植株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87-88页 |
3.2.13 自然干旱对TH-过表达苹果植株氮代谢和吸收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88-91页 |
3.2.14 长期干旱下TH-过表达苹果植株的抗性分析 | 第91-92页 |
3.2.15 长期干旱对TH-过表达苹果植株叶绿素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92-93页 |
3.2.16 长期干旱对TH-过表达苹果植株N浓度、积累和吸收的影响 | 第93-95页 |
3.3 讨论 | 第95-98页 |
3.4 小结 | 第98-99页 |
第四章 养分胁迫下褪黑素对苹果矿质元素吸收利用的调控 | 第99-11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1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99页 |
4.1.2 试验处理 | 第99页 |
4.1.3 测定生长指标 | 第99页 |
4.1.4 测定生理指标 | 第99-100页 |
4.1.5 测定矿质元素 | 第100页 |
4.1.6 测定元素的吸收 | 第100页 |
4.1.7 相关基因定量表达 | 第100-101页 |
4.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01页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1-110页 |
4.2.1 养分胁迫下外源褪黑素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101页 |
4.2.2 养分胁迫下外源褪黑素对植株光合作用、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4.2.3 养分胁迫下外源褪黑素对植株根系构型的影响 | 第103页 |
4.2.4 养分胁迫下外源褪黑素对植株矿质元素浓度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4.2.5 养分胁迫下外源褪黑素对植株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4.2.6 ASA-GSH循环抗氧化酶相关基因表达情况 | 第107-108页 |
4.2.7 钾转运相关基因表达情况 | 第108-110页 |
4.3 讨论 | 第110-112页 |
4.4 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五章 干旱胁迫下褪黑素对苹果矿质元素吸收利用的调控 | 第113-14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113-116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113-114页 |
5.1.2 试验处理 | 第114页 |
5.1.3 测定生长指标 | 第114页 |
5.1.4 测定生理指标 | 第114-115页 |
5.1.5 观察叶片气孔特性 | 第115页 |
5.1.6 褪黑素含量测定 | 第115页 |
5.1.7 测定矿质元素 | 第115页 |
5.1.8 测定元素的吸收 | 第115页 |
5.1.9 稳定同位素分析 | 第115页 |
5.1.10 酶活的测定 | 第115页 |
5.1.11 相关基因定量表达 | 第115页 |
5.1.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15-116页 |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16-140页 |
5.2.1 干旱胁迫下外源褪黑素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5.2.2 干旱胁迫下外源褪黑素对植株光合作用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117-119页 |
5.2.3 干旱胁迫下外源褪黑素对气孔特性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5.2.4 干旱胁迫下外源褪黑素离子组浓度和吸收量的影响 | 第120-123页 |
5.2.5 干旱胁迫下外源褪黑素对植株褪黑素浓度的影响 | 第123-125页 |
5.2.6 干旱胁迫下外源褪黑素对同位素15N浓度、积累量、吸收活性以及利用率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5.2.7 干旱胁迫下外源褪黑素对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5.2.8 干旱胁迫下外源褪黑素对氮代谢和吸收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127-130页 |
5.2.9 自然干旱下HIOMT-过表达苹果植株的抗性分析 | 第130-131页 |
5.2.10 自然干旱对HIOMT-过表达苹果植株过氧化氢含量及相关清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31-132页 |
5.2.11 自然干旱对HIOMT-过表达苹果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5.2.12 自然干旱对HIOMT-过表达苹果植株ASA-GSH循环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5.2.13 长期干旱下HIOMT-过表达苹果植株的抗性分析 | 第134-135页 |
5.2.14 长期干旱对HIOMT-过表达苹果植株叶绿素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5.2.15 长期干旱对HIOMT-过表达苹果植株同位素15N浓度、积累量、吸收活性以及利用率的影响 | 第136-137页 |
5.2.16 长期干旱对HIOMT-过表达苹果植株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137-138页 |
5.2.17 长期干旱对HIOMT-过表达苹果植株氮代谢和吸收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138-140页 |
5.3 讨论 | 第140-143页 |
5.4 小结 | 第143-144页 |
第六章 干旱胁迫下外源多巴胺和褪黑素对苹果果实品质及矿质元素吸收的调控 | 第144-155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144-146页 |
6.1.1 试验材料 | 第144页 |
6.1.2 试验处理 | 第144页 |
6.1.3 测定生长指标 | 第144-145页 |
6.1.4 测定果实色泽 | 第145页 |
6.1.5 测定果实花青素含量 | 第145页 |
6.1.6 测定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SS) | 第145页 |
6.1.7 测定果实可滴定酸(TA) | 第145页 |
6.1.8 测定果实苹果酸和可溶性糖 | 第145页 |
6.1.9 测定矿质元素 | 第145页 |
6.1.10 测定元素的吸收 | 第145页 |
6.1.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45-146页 |
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46-152页 |
6.2.1 干旱胁迫下外源多巴胺和褪黑素对果实生长的影响 | 第146-147页 |
6.2.2 干旱胁迫下外源多巴胺和褪黑素对果实着色的影响 | 第147-148页 |
6.2.3 干旱胁迫下外源多巴胺和褪黑素对果实糖酸的影响 | 第148-150页 |
6.2.4 干旱胁迫下外源多巴胺和褪黑素对果实矿质元素浓度的影响 | 第150-151页 |
6.2.5 干旱胁迫下外源多巴胺和褪黑素对果实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 第151-152页 |
6.3 讨论 | 第152-154页 |
6.4 小结 | 第154-15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55-156页 |
7.1 结论 | 第155页 |
7.2 创新点 | 第155-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73页 |
缩略词 | 第173-174页 |
致谢 | 第174-175页 |
作者简介 | 第175-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