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4页 |
1 引言 | 第15-29页 |
1.1 细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1.1 细菌生物被膜简介 | 第15-16页 |
1.1.2 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 第16-17页 |
1.1.3 细菌生物被膜的信号调节 | 第17-18页 |
1.1.4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制 | 第18-20页 |
1.1.5 干预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策略 | 第20-21页 |
1.2 头孢菌素及头孢喹肟影响生物被膜形成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2.1 头孢菌素及头孢喹肟简介 | 第21-22页 |
1.2.2 头孢菌素及头孢喹肟对生物被膜的影响 | 第22页 |
1.3 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IGPD)及组氨酸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1.3.1 咪唑甘油磷酸酯脱水酶(IGPD)简介 | 第22-23页 |
1.3.2 IGPD分子结构 | 第23-24页 |
1.3.3 IGPD抑制剂 | 第24-25页 |
1.3.4 L-组氨酸简介 | 第25-26页 |
1.3.5 IGPD及组氨酸影响生物被膜形成 | 第26-27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7-29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9-39页 |
2.1 材料 | 第29-32页 |
2.1.1 菌株 | 第29页 |
2.1.2 药品 | 第29页 |
2.1.3 培养基及试剂 | 第29-30页 |
2.1.4 仪器设备 | 第30页 |
2.1.5 PCR引物 | 第30-32页 |
2.2 方法 | 第32-39页 |
2.2.1 头孢喹肟对木糖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 | 第32页 |
2.2.2 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培养及形成能力测定 | 第32页 |
2.2.3 头孢喹肟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干预作用 | 第32-33页 |
2.2.4 1/2MIC头孢喹肟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33-34页 |
2.2.5 木糖葡萄球菌ATCC700404hisB基因缺失株及回补株的构建 | 第34-36页 |
2.2.6 头孢喹肟对hisB基因缺失株和野生株IGPD及组氨酸的影响 | 第36-37页 |
2.2.7 IGPD的同源建模及与头孢喹肟结合位点的预测 | 第37页 |
2.2.8 IGPD与头孢喹肟相互作用的验证 | 第37-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63页 |
3.1 头孢喹肟对木糖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 | 第39页 |
3.2 亚抑菌浓度头孢喹肟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干预作用 | 第39-41页 |
3.2.1 头孢喹肟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2 头孢喹肟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态的影响 | 第41页 |
3.3 亚抑菌浓度头孢喹肟干预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蛋白组学研究 | 第41-47页 |
3.3.1 蛋白质鉴定结果 | 第41-42页 |
3.3.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2-47页 |
3.4 木糖葡萄球菌ATCC 700404 hisB基因缺失株及回补株的构建 | 第47-53页 |
3.4.1 PCR扩增木糖葡萄球菌ATCC 700404 hisB基因的上下游同源臂 | 第47-48页 |
3.4.2 PCR扩增ermB基因 | 第48页 |
3.4.3 木糖葡萄球菌ATCC 700404 hisB基因的上游同源臂测序比对结果 | 第48-49页 |
3.4.4 木糖葡萄球菌ATCC 700404 hisB基因的下游同源臂测序比对结果 | 第49页 |
3.4.5 ermB基因测序比对结果 | 第49页 |
3.4.6 自杀质粒的PCR鉴定 | 第49-50页 |
3.4.7 自杀质粒上木糖葡萄球菌ATCC 700404 hisB基因的上游同源臂测序比对结果 | 第50页 |
3.4.8 自杀质粒上木糖葡萄球菌ATCC 700404 hisB基因的下游同源臂测序比对结果 | 第50-51页 |
3.4.9 自杀质粒上ermB基因测序比对结果 | 第51页 |
3.4.10 木糖葡萄球菌ATCC 700404 hisB基因缺失株的PCR鉴定 | 第51-52页 |
3.4.11 木糖葡萄球菌ATCC 700404 hisB基因回补株的PCR鉴定 | 第52-53页 |
3.5 头孢喹肟对木糖葡萄球菌hisB基因缺失菌株和野生菌株IGPD及组氨酸的影响 | 第53-56页 |
3.5.1 木糖葡萄球菌ATCC 700404 hisB基因缺失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测定 | 第53-54页 |
3.5.2 木糖葡萄球菌ATCC 700404 hisB基因回补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测定 | 第54页 |
3.5.3 头孢喹肟对木糖葡萄球菌ATCC 700404 IGPD活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3.5.4 头孢喹肟对木糖葡萄球菌ATCC 700404 hisB基因缺失株及野生株组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3.6 IGPD与头孢喹肟结合位点的预测 | 第56-58页 |
3.6.1 IGPD的同源建模及验证 | 第56-57页 |
3.6.2 IGPD与头孢喹肟靶点预测 | 第57-58页 |
3.7 IGPD与头孢喹肟相互作用的验证 | 第58-63页 |
3.7.1 IGPD及突变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58-61页 |
3.7.2 BIAcore检测IGPD与头孢喹肟相互作用 | 第61-62页 |
3.7.3 IGPD突变蛋白与头孢喹肟相互作用 | 第62-63页 |
4 讨论 | 第63-70页 |
4.1 头孢喹肟对木糖葡萄球菌的作用 | 第63页 |
4.2 头孢喹肟对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干预作用 | 第63-64页 |
4.3 头孢喹肟对木糖葡萄球菌的蛋白组学分析 | 第64-66页 |
4.4 组氨酸代谢及IGPD对于木糖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 | 第66-68页 |
4.5 IGPD是头孢喹肟的潜在靶标 | 第68-70页 |
5 结论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1页 |
附录 | 第81-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