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17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7-21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2章 倡议联盟框架的理论解释及其与中国医疗卫生政策变迁的适用性 | 第24-39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4-26页 |
2.1.1 政策过程 | 第24-25页 |
2.1.2 政策变迁 | 第25页 |
2.1.3 倡议联盟 | 第25-26页 |
2.2 倡议联盟框架的逻辑体系 | 第26-33页 |
2.2.1 倡议联盟框架的基本假设 | 第26-27页 |
2.2.2 政策子系统及宏观系统 | 第27-28页 |
2.2.3 倡议联盟框架的信仰体系 | 第28-29页 |
2.2.4 联盟资源及运用策略 | 第29-30页 |
2.2.5 联盟间政策取向学习 | 第30-31页 |
2.2.6 外部事件及政策论坛 | 第31-33页 |
2.3 倡议联盟框架解释中国医疗卫生政策的适用性 | 第33-39页 |
2.3.1 框架的信仰体系与中国卫生政策联盟信念具有契合性 | 第33-34页 |
2.3.2 倡议联盟框架的时间假设与中国医疗卫生政策演变相适应 | 第34-35页 |
2.3.3 中国医疗卫生政策变革基本动力单元与政策子系统相吻合 | 第35-36页 |
2.3.4 外部事件作为诱致医改政策发生重大变迁要素具有合理性 | 第36-37页 |
2.3.5 政策经纪人和政策论坛作为打破政策僵局要素具有恰当性 | 第37-39页 |
第3章 倡议联盟框架下中国医疗卫生政策变迁分析 | 第39-52页 |
3.1 中国医疗卫生政策的变迁历程 | 第39-42页 |
3.1.1 政府主导公平优先阶段1949-1978年 | 第39-40页 |
3.1.2 政府主导向市场过渡阶段1978-1992年 | 第40-41页 |
3.1.3 市场主导效率优先阶段1992-2005年 | 第41页 |
3.1.4 公平优先兼顾效率阶段2005-2017年 | 第41-42页 |
3.2 信仰变革公平优先转向效率优先 | 第42-47页 |
3.2.1 政府主导型联盟与市场主导型联盟的分歧 | 第42-43页 |
3.2.2 政府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联盟的构成及资源 | 第43-45页 |
3.2.3 政府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联盟政策工具选择 | 第45-47页 |
3.2.4 外部震荡与政策变迁 | 第47页 |
3.3 信仰回归效率优先回归公平优先 | 第47-52页 |
3.3.1 联盟双方力量的变化 | 第47-48页 |
3.3.2 专业论坛在打破政策僵局中的作用 | 第48-49页 |
3.3.3 较大规模的政策取向的学习 | 第49-50页 |
3.3.4 内部震荡与政策变迁 | 第50-52页 |
第4章 倡议联盟框架下中国医疗卫生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52-58页 |
4.1 自发性政策变革的动力趋于弱化 | 第52-55页 |
4.1.1 官方决策系统对既有医疗卫生政策的路径依赖 | 第52-53页 |
4.1.2 政府偏好的作用显著联盟影响力有限 | 第53-54页 |
4.1.3 政策变迁被动性有余前置性调整缺乏 | 第54-55页 |
4.2 政策变迁外部动力单元作用不彰 | 第55-58页 |
4.2.1 联盟间政策取向学习不足资源浪费严重 | 第55-56页 |
4.2.2 官方论坛据主导地位民间政策论坛势微 | 第56-57页 |
4.2.3 联盟政策资源整合能力不足尚未形成合力 | 第57-58页 |
第5章 倡议联盟框架下规避医疗卫生政策问题的启示 | 第58-63页 |
5.1 强化政策调整对前瞻性弱化政策路径依赖 | 第58-59页 |
5.2 营造良性论辩环境提升联盟政策影响力 | 第59-60页 |
5.3 扶持民间政策论坛的发展破除政策僵局 | 第60-61页 |
5.4 加大对联盟资源整合力度形成影响合力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