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三、选题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一、国内研究 | 第10-13页 |
二、国外研究 | 第13页 |
三、文献总结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相关概念 | 第14-17页 |
一、三社联动 | 第14-16页 |
二、社会工作 | 第16页 |
三、社区服务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第17-2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三社联动”下天水市Y社区现状分析 | 第20-31页 |
第一节 “三社联动”分析 | 第20-26页 |
一、“三社联动”的组织架构 | 第20-22页 |
二、“三社联动”的运行机制 | 第22-23页 |
三、“三社联动”的服务模式 | 第23-26页 |
第二节 社区现状分析 | 第26-30页 |
一、社区的基本情况 | 第26页 |
二、社区的资源分布 | 第26-28页 |
三、社区的服务现状 | 第28-30页 |
第三节 “三社”关系分析 | 第30-31页 |
一、社区居委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合作与协同 | 第30页 |
二、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者的关系:载体与引领 | 第30页 |
三、社区居委会与社会工作者的关系:引导与支撑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三社联动”下天水市Y社区服务问题分析 | 第31-40页 |
第一节 各参与主体问题分析 | 第31-36页 |
一、政府层面 | 第31-32页 |
二、社区居委会层面 | 第32-33页 |
三、社会组织层面 | 第33-34页 |
四、社会工作者层面 | 第34-36页 |
五、社区居民层面 | 第36页 |
第二节 总体问题分析 | 第36-40页 |
一、“三社联动”制度不完善 | 第36-37页 |
二、对“三社联动”认知不足 | 第37页 |
三、各主体对自身定位不清 | 第37-38页 |
四、“三社”联动不强 | 第38页 |
五、专业优势发挥不足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三社联动”下社工介入社区服务策略分析 | 第40-51页 |
第一节 完善制度建立联动 | 第40-42页 |
一、完善“三社联动”制度 | 第40-41页 |
二、建立“三社联动”有效联动平台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宣传培训提升认知 | 第42-43页 |
一、做好社区宣传 | 第42页 |
二、开展专门培训 | 第42-43页 |
第三节 找准定位角色明晰 | 第43-46页 |
一、社会居委会:主导者、资源提供者和服务协作者 | 第43-44页 |
二、社会组织:服务承接者和实施者、社会工作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者 | 第44-45页 |
三、社会工作者: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和资源链接者 | 第45-46页 |
四、社区居民:受益者和参与者 | 第46页 |
第四节 强化专业能力提升 | 第46-48页 |
一、增加知识储备 | 第47页 |
二、积累工作经验 | 第47-48页 |
第五节 引领支撑社区发展 | 第48-51页 |
一、为社区居委会进行专业引领 | 第48-49页 |
二、为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支撑 | 第49-50页 |
三、提升社区居民参与能力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1-54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一、“三社联动”有开展的必要性 | 第51-52页 |
二、“三社联动”有其他社区服务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 | 第52页 |
三、“三社联动”下介入策略的探究为后续社区服务提供借鉴 | 第52页 |
第二节 研究创新之处与研究局限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历 | 第57-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