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绪论 | 第7-16页 |
一、研究理由和研究意义 | 第7-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思辨能力的培养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23页 |
一、思辨能力的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一) 思辨能力的含义 | 第16页 |
(二) 思辨能力的特征 | 第16-17页 |
(三) 思辨能力的类型 | 第17页 |
(四) 思辨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 第17-18页 |
二、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一)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 第18-19页 |
(二) 认知分层理论 | 第19页 |
(三) 行动学习理论 | 第19-20页 |
(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必要性及意义 | 第21-23页 |
(一) 有助于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 | 第21页 |
(二) 有助于落实课程教学目标 | 第21页 |
(三) 有助于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现状 | 第23-31页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 第23-26页 |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现状调查数据统计(以X县为例) | 第23-24页 |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6-31页 |
(一) 学习兴趣不浓,思辨意识欠缺 | 第27页 |
(二) 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 | 第27-28页 |
(三) 课堂思辨氛围缺乏,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陈旧 | 第28页 |
(四)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不够深入 | 第28-29页 |
(五) 评价形式过于单一,缺少对思辨能力的指向性考核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对策 | 第31-45页 |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原则 | 第31-32页 |
(一) 主体性原则 | 第31页 |
(二) 激励性原则 | 第31页 |
(三) 思考性原则 | 第31-32页 |
(四) 实践性原则 | 第32页 |
(五) 分层要求原则 | 第32页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对策 | 第32-45页 |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思辨 | 第32-35页 |
(二)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奠定思辨基础 | 第35-36页 |
(三)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升自身素质,让学生会思辨 | 第36-39页 |
(四) 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思辨能力的培养 | 第39-41页 |
(五) 评价方式多样化,巩固学生思辨能力 | 第41-45页 |
第四章 课例分析 | 第45-51页 |
一、《网上交往新时空》课例分析 | 第45-48页 |
二、《青春萌动》课例分析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