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数据库概述 | 第10-14页 |
(一) 数据库的概念 | 第10-11页 |
(二) 数据库之特征 | 第11-12页 |
1. 数据库是由众多数据信息组成的集合体 | 第11-12页 |
2. 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是有序编排的 | 第12页 |
3. 数据库中数据信息之间相互独立,可分别访问 | 第12页 |
4. 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可以被数据库用户检索 | 第12页 |
(三) 数据库的分类 | 第12-14页 |
1. 以存贮载体为标准,可分为电子数据库和非电子数据库 | 第12-13页 |
2. 以独创性为标准,可分为独创性数据库和非独创性数据库 | 第13页 |
3. 以用途为标准,可分为商用数据库和自用数据库 | 第13-14页 |
4. 以是否开放为标准,可分为开放式数据库和封闭式数据库 | 第14页 |
二、数据库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和理论基础 | 第14-19页 |
(一) 数据库知识产权保护之必要性 | 第14-16页 |
1. 数据库制作与维护成本巨大 | 第14-15页 |
2. 数据库作为重要信息集合体具有重要价值 | 第15页 |
3. 数据库侵权非常容易发生 | 第15页 |
4. 数据库自身技术保护措施存在不足 | 第15-16页 |
(二) 数据库法律保护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1. 辛勤收集原则 | 第16-17页 |
2. 独创性原则 | 第17-19页 |
三、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模式选择 | 第19-23页 |
(一) 版权法保护模式 | 第19-20页 |
(二) 特殊权利保护模式 | 第20-21页 |
(三) 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模式 | 第21-23页 |
四、西方主要国家数据库法律保护模式对比—以美国、德国为例 | 第23-27页 |
(一) 美、德两国数据库版权保护的立法沿革 | 第23-25页 |
1. 美国(英美法系) | 第23-24页 |
2. 德国(大陆法系) | 第24-25页 |
(二) 美、德两国数据库版权保护内容之比较 | 第25-26页 |
(三) 美、德两国数据库版权保护之特征 | 第26-27页 |
1. 客体属性方面,一般将数据库视为汇编作品 | 第26页 |
2. 保护标准方面,核心是看数据库有无“独创性” | 第26-27页 |
3. 内容方面,可以是作品,亦可以是非作品的数据信息 | 第27页 |
4. 立法方面,版权法始终坚持思想、表达二分法 | 第27页 |
五、数据库之法律属性及邻接权保护可行性分析 | 第27-32页 |
(一) 数据库之法律属性分析 | 第28-29页 |
(二) 数据库之邻接权保护可行性分析 | 第29-32页 |
1. 有利于著作权法体系协调统一 | 第29-30页 |
2. 邻接权制度设计和数据库保护需求具有内在一致性 | 第30-32页 |
六、数据库邻接权保护制度的构建 | 第32-37页 |
(一) 数据库邻接权保护制度之设定 | 第32-33页 |
1. 制度设定应以保护数据库的价值为目标 | 第32-33页 |
2. 权利内容的设定应以人们对数据库的利用方式为参考 | 第33页 |
(二) 数据库邻接权保护的权利限制 | 第33-37页 |
1. 应区分数据库中的内容是否具有垄断性 | 第35页 |
2. 使用内容方面,宜参考德国“重要组成部分”之规定 | 第35-36页 |
3. 数据库权利保护的制度设计应排除部分数据库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