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站楼公共空间的服务质量评估与优化--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为例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导言 | 第8-17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四节 课题关联的概念 | 第15-17页 |
一、公共空间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公共空间与公共服务的关系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质量的相关理论 | 第17-22页 |
第一节 公共服务概述 | 第17-18页 |
一、公共服务的理论内涵 | 第17页 |
二、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质量评估 | 第18-20页 |
一、客观评估 | 第18-19页 |
二、主观评估 | 第19页 |
三、主客观评估的相关性与差异性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优化 | 第20-22页 |
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第20页 |
二、关注公民切实需求 | 第20-21页 |
三、预估未来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航站楼公共空间的服务概述 | 第22-27页 |
第一节 航站楼公共空间的服务保障原则 | 第22-24页 |
一、安全原则 | 第22-23页 |
二、舒适原则 | 第23页 |
三、便捷原则 | 第23-24页 |
第二节 航站楼公共空间的服务区域划分 | 第24-25页 |
一、航空性服务区域 | 第24-25页 |
二、非航空性服务区域 | 第25页 |
三、感知与体验区域 | 第25页 |
第三节 航站楼公共空间的服务需求因素 | 第25-27页 |
一、高效率的出行压力 | 第25-26页 |
二、高科技的出行方式 | 第26页 |
三、高品质的出行体验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浦东机场航站楼公共空间的服务质量评估 | 第27-38页 |
第一节 浦东机场航站楼的建设概况 | 第27-28页 |
一、浦东机场的建造背景与现状 | 第27-28页 |
二、浦东机场与虹桥机场的定位关系 | 第28页 |
第二节 浦东机场航站楼公共空间的服务质量标准 | 第28-34页 |
一、国际规范与标准 | 第28-29页 |
二、空间距离标准参数 | 第29-32页 |
三、设施计算标准参数 | 第32-34页 |
第三节 浦东机场航站楼公共空间的服务质量现状 | 第34-38页 |
一、客观评估之数据分析 | 第34-36页 |
二、主观评估之旅客调研 | 第36-38页 |
第四章 浦东机场航站楼公共空间的服务质量分析 | 第38-43页 |
第一节 浦东机场航站楼公共空间的服务质量短板 | 第38-39页 |
一、公共空间面积不足 | 第38页 |
二、设施设备数量不足 | 第38-39页 |
三、整体环境有待提高 | 第39页 |
第二节 服务质量短板的原因分析 | 第39-41页 |
一、服务设施与旅客吞吐量的供需差距 | 第39-40页 |
二、流程设置与人流拥堵的关联 | 第40页 |
三、沟通不足与信息之后的影响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服务质量短板的改善策略 | 第41-43页 |
一、充分利用公共空间 | 第41页 |
二、优化流程与加强引导 | 第41-42页 |
三、信息共享与专业支撑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浦东机场航站楼公共空间的服务质量优化 | 第43-50页 |
第一节 服务设施的优化 | 第43-45页 |
一、座椅及周边设施的调整与增加 | 第43页 |
二、手推车的合理化分布 | 第43-44页 |
三、卫生间及无障碍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标识系统与植绿环境的优化 | 第45-47页 |
一、标识导向系统的准确指示 | 第45-46页 |
二、远距离步行体验的改善 | 第46页 |
三、植绿环境的多样化呈现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商业广告与人文环境的优化 | 第47-50页 |
一、有效的业态分布 | 第47-48页 |
二、社会责任的体现 | 第48页 |
三、城市文化的传递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附录一 | 第58-61页 |
附录二 | 第61-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