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其他论文

我国慈善组织筹资困境的破解之道--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分析框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28页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一、研究的背景第11-12页
        二、研究的意义第12-13页
    第二节 主要概念界定第13-15页
        一、慈善组织第13-14页
        二、慈善组织筹资第14-15页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5-22页
        一、国外研究综述第15-18页
        二、国内研究综述第18-22页
    第四节 社会资本理论第22-24页
        一、社会网络第22-23页
        二、信任、互惠规范第23页
        三、社会资本理论下的慈善筹资第23-24页
    第五节 研究设计与论文结构第24-25页
        一、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第24-25页
    第六节 基本思路与分析框架第25-28页
        一、基本思路第25-26页
        二、分析框架第26页
        三、论文可能的创新第26-28页
第二章 社会网络:慈善组织的筹资平台第28-61页
    第一节 网络主体一:政府第28-31页
        一、基于政府的筹资现状第28-30页
        二、面向政府的筹资方式第30页
        三、针对政府的筹资特点第30-31页
    第二节 网络主体二:企业第31-39页
        一、基于企业的筹资现状第32-36页
        二、面向企业的募捐策略第36-38页
        三、针对企业的筹资特点第38-39页
    第三节 网络主体三:个人第39-43页
        一、基于个人的筹资现状第39-40页
        二、面向个人的募捐策略第40-42页
        三、针对个人的筹资特点第42-43页
    第四节 筹资网络四:基于“互联网”与“组织自身”第43-47页
        一、基于网络的捐赠现状第43-44页
        二、网络捐赠的常见路径第44-46页
        三、基于组织的自创收入第46-47页
    第五节 慈善组织筹资的社会网络——以上海市组织为例第47-58页
        一、案例组织简介第47-48页
        二、筹资的社会网络-主体、策略及弊端第48-56页
        三、社会网络的结构与募捐问题第56-58页
    第六节 筹资平台问题的相关原因分析第58-61页
        一、组织结构不完善和专业人才缺乏第58-59页
        二、缺乏市场化的筹资理念和方法第59-60页
        三、“互联网+慈善”新模式的利用程度低第60-61页
第三章 信任:慈善组织的筹资基础第61-74页
    第一节 信任基础一:公信力第61-64页
        一、公信力对筹资效果的影响性第61-62页
        二、公信力建设-资源的分配与使用第62-63页
        三、公信力建设-信息的公开与透明第63-64页
    第二节 信任基础二:制度与合法性第64-65页
        一、信任相关的制度建设第64-65页
        二、信任相关的合法性内容第65页
    第三节 信任基础三:情感效应第65-67页
        一、情感产生:慈善宣传第65-66页
        二、情感维系:互动与回应第66-67页
    第四节 组织信任相关的行为实践——以上海市组织为例第67-70页
        一、信任基础下的行为实践第67-69页
        二、信任问题-低公开度与互动率第69-70页
    第五节 筹资信任问题的原因分析第70-74页
        一、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利用程度低第70-73页
        二、问责机制不到位第73-74页
第四章 互惠规范:慈善组织的筹资保障第74-87页
    第一节 互惠规范一:源于政府第74-77页
        一、正式互惠规范的作用第74-75页
        二、正式的互惠规范-政策和法规优惠第75-76页
        三、政策为核心的正式互惠规范的特点第76-77页
    第二节 互惠规范二:源于慈善组织第77-78页
        一、互惠规范策略-奖励规范第77-78页
        二、互惠规范策略-鸣谢规范第78页
    第三节 互惠规范三:源于文化第78-80页
        一、非正式互惠规范-文化与意识第79-80页
        二、非正式互惠规范的形成-政策引导与文化宣传第80页
    第四节 现实中我国慈善筹资相关的互惠规范第80-84页
        一、政策与法规优惠第81-82页
        二、文化与慈善意识第82-84页
    第五节 正式与非正式互惠规范局限第84-87页
        一、政策和法规优惠有限第85页
        二、文化缺失、意识淡薄第85-87页
第五章 社会资本理论下资金困境的破解之道第87-100页
    第一节 筹资网络拓展条件:组织结构与人才第87-89页
        一、完善组织结构第87-88页
        二、培养专业人才第88-89页
    第二节 筹资网络拓展方法:市场化第89-90页
        一、提高商业投资率和回报率第89页
        二、增加经营收益第89-90页
    第三节 筹资网络拓展模式:“互联网+筹资”第90-93页
        一、利用网络平台募资第91-92页
        二、“互联网+众筹”公益模式第92-93页
    第四节 筹资基础“信任”提高:新媒体与自媒体利用第93-94页
        一、利用新媒体扩大宣传第93-94页
        二、利用新媒体提高公信力第94页
        三、利用新媒体进行有效互动第94页
    第五节 筹资基础“信任”提高:强化问责机制第94-95页
        一、构建慈善组织的伦理规范与诚信文化第94-95页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第95页
    第六节 筹资保障“规范”完善:正式与非正式规范第95-100页
        一、加大政府激励性规范第95-97页
        二、完善政府政策性规范第97-98页
        三、培育文化非正式规范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6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与项目第106-107页
后记第107-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
下一篇:航站楼公共空间的服务质量评估与优化--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