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疲劳性能、自愈合性能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沥青疲劳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 | 第12-15页 |
1.2.2 沥青自愈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15-17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17-18页 |
1.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沥青材料及试验方法 | 第21-37页 |
2.1 原材料选取 | 第21-25页 |
2.1.1 改性沥青制备 | 第21页 |
2.1.2 基本三大指标 | 第21-22页 |
2.1.3 沥青本构模型 | 第22-24页 |
2.1.4 流变力学性质 | 第24-25页 |
2.2 动态剪切流变仪 | 第25-32页 |
2.2.1 工作原理及步骤 | 第27-31页 |
2.2.2 试验参数控制 | 第31-32页 |
2.3 疲劳试验方法 | 第32-33页 |
2.4 自愈合试验模式 | 第33-35页 |
2.4.1 疲劳间歇循环试验 | 第33-34页 |
2.4.2 双片组愈合试验 | 第34-35页 |
2.4.3 疲劳间歇再疲劳试验 | 第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沥青疲劳性能研究 | 第37-70页 |
3.1 疲劳破坏准则 | 第37-38页 |
3.2 沥青疲劳寿命评价方法 | 第38-50页 |
3.2.1 模量控制法 | 第38-39页 |
3.2.2 累积耗散能比法 | 第39-41页 |
3.2.3 耗散能变化率法 | 第41-42页 |
3.2.4 简化能量耗散率法 | 第42-44页 |
3.2.5 不同方法对比分析 | 第44-50页 |
3.3 疲劳性能影响因素 | 第50-69页 |
3.3.1 应力水平 | 第51-54页 |
3.3.2 温度频率 | 第54-59页 |
3.3.3 加载模式 | 第59-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4章 沥青自愈合特性研究 | 第70-92页 |
4.1 自愈合理论 | 第70-74页 |
4.2 沥青自愈合能力评价 | 第74-80页 |
4.2.1 自愈合评价体系 | 第74-76页 |
4.2.2 自愈合评价指标 | 第76-80页 |
4.3 自愈合评价指标修正 | 第80-84页 |
4.4 自愈合影响因素研究 | 第84-91页 |
4.4.1 损伤度 | 第84-87页 |
4.4.2 间歇时间 | 第87-90页 |
4.4.3 温度 | 第90-9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5章 自愈合与疲劳的相关性研究 | 第92-103页 |
5.1 自愈合特性与疲劳性能关系 | 第92-93页 |
5.2 自愈合速率分析与计算 | 第93-94页 |
5.3 考虑单次间歇的疲劳性能对比 | 第94-96页 |
5.4 考虑多次间歇的疲劳寿命计算 | 第96-102页 |
5.4.1 增长疲劳寿命与影响因素研究 | 第96-100页 |
5.4.2 沥青真实疲劳寿命计算 | 第100-10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3-104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04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3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及参与项目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