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7-29页 |
1.1 磷的吸收、转运 | 第17-22页 |
1.1.1 磷的吸收 | 第17-19页 |
1.1.1.1 土壤中的磷 | 第17-18页 |
1.1.1.2 根系形态 | 第18页 |
1.1.1.3 根系分泌物 | 第18-19页 |
1.1.1.4 菌根 | 第19页 |
1.1.2 磷的转运 | 第19-22页 |
1.1.2.1 PHT家族及成员 | 第19-20页 |
1.1.2.2 PHT1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 | 第20-21页 |
1.1.2.3 PHT1基因翻译水平的调控 | 第21页 |
1.1.2.4 PHT1基因翻译后水平的调控 | 第21页 |
1.1.2.5 SPX结构域家族 | 第21-22页 |
1.2 低磷耐性机制研究现状 | 第22-28页 |
1.2.1 耐低磷的生理生化适应性变化 | 第22-24页 |
1.2.2 耐低磷的QTLs定位 | 第24-25页 |
1.2.3 耐低磷的分子调控网络 | 第25-28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8-29页 |
2 大麦不同基因型耐低磷差异 | 第29-46页 |
2.1 前言 | 第29-3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2.2.2 水培试验 | 第30-31页 |
2.2.3 表型测定 | 第31页 |
2.2.4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4页 |
2.3.1 栽培型与野生型大麦低磷响应的差异 | 第31-34页 |
2.3.2 两种磷水平下DH群体表型变异 | 第34-39页 |
2.3.3 极端系耐低磷差异分析 | 第39-44页 |
2.4 讨论 | 第44-46页 |
3 大麦耐低磷的QTL定位及相关基因分析 | 第46-61页 |
3.1 前言 | 第46-4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3.2.1 QTL分析 | 第47页 |
3.2.2 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 第47-49页 |
3.2.2.1 RNA-seq样品制备 | 第47页 |
3.2.2.2 测序文库构建及上机分析 | 第47-48页 |
3.2.2.3 测序数据质量控制与比对 | 第48页 |
3.2.2.4 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48页 |
3.2.2.5 差异基因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 | 第48-49页 |
3.2.2.6 荧光定量RT-PCR | 第4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8页 |
3.3.1 DH群体遗传图谱构建及QTL定位 | 第49-51页 |
3.3.2 RNA-seq测序数据评估及qRT-PCR验证 | 第51-53页 |
3.3.3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 | 第53页 |
3.3.4 磷酸盐转运蛋白与硝酸盐转蛋白 | 第53-55页 |
3.3.5 植物激素信号与糖转运 | 第55-56页 |
3.3.6 转录因子 | 第56-58页 |
3.4 讨论 | 第58-61页 |
4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5页 |
作者简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