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薯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甘薯病虫害论文

细菌性甘薯茎腐病菌Dickeya dadantii的检测

致谢第5-9页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3页
    1 甘薯茎腐病和病原菌Dickeya dadantii第12-17页
        1.1 甘薯茎腐病第12-13页
        1.2 甘薯茎腐病病原菌Dickeya dadantii第13-16页
            1.2.1 形态第13页
            1.2.2 分类地位第13-14页
            1.2.3 Dickeya dadantii致病因子及致病机制第14-16页
        1.3 防治措施第16-17页
    2 细菌性软腐病病原菌的检测和鉴定技术第17-22页
        2.1 传统检测方法第17-18页
        2.2 免疫学检测方法第18页
        2.3 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检测技术第18-19页
        2.4 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的检测技术第19页
        2.5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AMP)的检测技术第19-20页
        2.6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第20-22页
    3 研究背景和目的第22-23页
第二章 甘薯茎腐病病原菌的检测第23-5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5-38页
        2.1 实验材料第25-31页
            2.1.1 Dickeya属细菌全基因组信息第25-27页
            2.1.2 供试菌株第27-30页
            2.1.3 主要试剂(盒)及酶第30页
            2.1.4 培养基及缓冲液第30页
            2.1.5 主要设备第30-31页
        2.2 泛基因组学分析第31-32页
        2.3 Dickeya属细菌系统分类第32页
            2.3.1 基于核心基因组编码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第32页
            2.3.2 基于全基因组相似度(overall genome relatedness)分类Dickeya属细菌第32页
        2.4 两种基于全基因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的方法第32-35页
            2.4.1 利用find differential primers pipeline设计特异引物第32-34页
            2.4.2 寻找种特异基因和设计引物第34页
            2.4.3 引物特异性验证第34-35页
        2.5 D. dadantii接种土壤和甘薯第35页
            2.5.1 接种土壤第35页
            2.5.2 接种甘薯茎和块根第35页
        2.6 常规PCR和qPCR检测方法第35-36页
            2.6.1 qPCR反应体系及程序第35-36页
            2.6.2 DNA为模板第36页
            2.6.3 以接种样品DNA为模板第36页
        2.7 免疫捕捉PCR检测方法第36-38页
            2.7.1 多抗血清制备第36-37页
            2.7.2 效价测定第37-38页
            2.7.3 多抗血清特异性评价第38页
            2.7.4 免疫捕捉PCR灵敏度测定第38页
    3 结果第38-51页
        3.1 Dickeya属细菌的系统分类第38-42页
            3.1.1 Dickeya属细菌的系统发育关系第38-40页
            3.1.2 基于全基因组相似度分类Dickeya属细菌第40-42页
        3.2 特异性引物设计及验证第42-45页
            3.2.1 基于全基因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第42页
            3.2.2 基于全基因组序列寻找特异基因及特异性引物设计第42-45页
        3.3 甘薯茎腐病菌的检测第45-51页
            3.3.1 常规PCR方法第45-47页
            3.3.2 qPCR方法第47-48页
            3.3.3 免疫捕捉PCR检测方法第48-51页
            3.3.4 三种检测方法比较第51页
    4 讨论第51-54页
参考文献第54-65页
附表第65-69页
作者简介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烟粉虱唾液蛋白Bt56靶向植物蛋白NTH202调控植物水杨酸途径
下一篇:不同Bt抗虫基因对水稻的复合转化和绿色组织特异表达型抗虫水稻的检测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