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论文

杭州西溪地区景观演变及其对可持续利用的启示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1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19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14页
  一、选题背景第11-12页
  二、研究意义第12-14页
 第二节 研究的基础、方法与基本思路第14-16页
  一、研究基础第14-15页
  二、研究方法第15页
  三、研究内容与基本思路第15-16页
 第三节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第16-19页
  一、研究的难点第16-17页
  二、研究的创新点第17-19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9-23页
 第一节 湿地景观演变综述第19-22页
  一、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现状第19-20页
  二、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第20-21页
  三、湿地景观格局研究方法第21-22页
 第二节 西溪及其景观演变研究进展第22-23页
第三章 湿地景观演变的理论体系研究第23-30页
 第一节 景观的概念与分类第23-25页
  一、景观的概念第23页
  二、景观的分类第23-24页
  三、旅游景观第24-25页
 第二节 湿地景观演变和恢复理论第25-28页
  一、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第25-26页
  二、湿地景观格局的驱动力第26-27页
  三、湿地景观恢复第27-28页
 第三节 人地关系理论第28-30页
  一、景观论第28页
  二、环境决定论第28-29页
  三、生态论第29页
  四、和谐论第29-30页
第四章 西溪地区景观演变及其特点第30-53页
 第一节 卷转虫海侵前后以及钱塘江涌潮的形成第30-32页
 第二节 苕溪改道与良渚文化时期第32-33页
 第三节 晋朝前后第33-34页
  一、晋以前的治水活动和少量居住活动介入第33页
  二、晋以后第33-34页
 第四节 唐宋时期第34-37页
  一、唐代第35页
  二、五代北宋第35-36页
  三、南宋第36-37页
 第五节 明清及民国时期第37-44页
  一、西溪地区旅游景观的功能不断体现第38-40页
  二、民俗活动第40-41页
  三、宗教活动占地扩大-三大名庵的修建与兴起第41-43页
  四、河渚湿地景观的形成第43-44页
 第六节 1949年以来第44-46页
  一、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实施综合保护工程开展之前第45-46页
  二、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实施综合保护工程开展之后第46页
 第七节 西溪地区景观演变的特点第46-53页
  一、景观演变的主驱动力的变化第46-47页
  二、自然作用是西溪形成的重要原因第47-48页
  三、人为因素是西溪地区景观演变的重要驱动力第48-53页
第五章 城市湿地景观可持续利用的启示第53-61页
 第一节 人地关系各要素对城市湿地景观的作用第53-55页
  一、人类活动对城市湿地景观的作用第53-54页
  二、人文环境对城市湿地景观的作用第54-55页
  三、自然环境对城市湿地景观的作用第55页
 第二节 城市湿地景观可持续利用的启示第55-56页
  一、和谐的人地关系是城市湿地景观可持续利用的前提第55页
  二、城市湿地景观的可持续利用需要适当的人类干预第55-56页
 第三节 城市湿地可持续利用的方式第56-61页
  一、基于人地和谐的城市湿地景观可持续利用模式第56-58页
  二、城市湿地景观管理以规划为基础第58页
  三、城市湿地景观管理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第58-59页
  四、分区管理第59-61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第一节 主要研究成果第61-62页
  一、分析西溪地区景观演变过程第61页
  二、总结西溪地区景观演变的特点第61页
  三、提出城市湿地景观可持续利用的启示第61页
  四、提出城市湿地景观可持续利用的方式第61-62页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62-63页
  一、西溪地区景观复原有待进一步深入第62页
  二、城市湿地景观管理的可持续利用模式有待进一步论证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致谢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螯合树脂的制备及其在重金属去除与检测中的应用
下一篇:梅鱼鱼糜超高压凝胶化工艺及凝胶机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