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螯合树脂的制备及其在重金属去除与检测中的应用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4-34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螯合树脂的研究进展 | 第15-33页 |
·配位原子为硫的螯合树脂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配位原子为氮的螯合树脂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配位原子为氧的螯合树脂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配位原子为混合原子的螯合树脂研究进展 | 第26-33页 |
·N-O型螯合树脂 | 第26-28页 |
·N-S型螯合树脂 | 第28-31页 |
·N-S-O型螯合树脂 | 第31-33页 |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第2章 新型螯合功能树脂的合成 | 第34-4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4-35页 |
·仪器装置 | 第34-35页 |
·试剂材料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树脂的合成 | 第35页 |
·树脂的结构表征 | 第35-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3页 |
·树脂的合成 | 第36-39页 |
·溶剂对合成树脂功能基转化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反应温度对合成树脂功能基转化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反应摩尔比对合成树脂功能基转化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树脂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9-43页 |
·BITR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9-40页 |
·ATDR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0-41页 |
·ABMR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1-42页 |
·AMIR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树脂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44-6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4-45页 |
·仪器装置 | 第44页 |
·试剂材料 | 第44-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吸附平衡实验 | 第45页 |
·介质pH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 第45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45页 |
·等温吸附 | 第45-46页 |
·吸附热力学 | 第46页 |
·解吸再生及重复使用试验 | 第46页 |
·动态吸附试验 | 第46页 |
·动态解吸试验 | 第46-47页 |
·树脂吸附Hg(Ⅱ)前后SEM与EDS表征 | 第47页 |
·树脂吸附Hg(Ⅱ)前后TGA表征 | 第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61页 |
·介质pH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49-51页 |
·等温吸附 | 第51-53页 |
·吸附热力学 | 第53-54页 |
·解吸再生及重复使用 | 第54-55页 |
·动态吸附试验 | 第55-57页 |
·动态解吸试验 | 第57-58页 |
·SEM与EDS表征 | 第58-60页 |
·TGA表征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第4章 海水中重金属的去除及汞的检测 | 第64-72页 |
·海水中重金属的去除 | 第64-67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64页 |
·仪器装置 | 第64页 |
·试剂材料 | 第64页 |
·实验方法 | 第64-65页 |
·仪器工作条件 | 第64-65页 |
·混合离子吸附去除试验 | 第65页 |
·吸附去除动力学试验 | 第6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5-67页 |
·吸附去除试验 | 第65-66页 |
·去除动力学试验 | 第66-67页 |
·海水中汞的检测 | 第67-71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67页 |
·仪器装置 | 第67页 |
·试剂材料 | 第67页 |
·实验方法 | 第67-68页 |
·仪器工作条件 | 第67页 |
·微柱的制备 | 第67-68页 |
·分离预富集条件的选择 | 第68页 |
·标准海水与合成水样测定 | 第68页 |
·海水样品测定 | 第6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8-71页 |
·流速对回收率的影响 | 第68-69页 |
·共存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69页 |
·分析特性 | 第69-70页 |
·标准海水与合成水样测定 | 第70页 |
·海水样品检测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4页 |
附录1 英文缩略表 | 第84-86页 |
附录2 符号说明表 | 第86-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