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青年、学生运动与组织论文--青年工作论文

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互动机制创新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1.1 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第10-12页
        1.1.1 问题提出第10-11页
        1.1.2 选题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2-17页
        1.2.1 大陆相关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2 台湾地区相关研究现状第16页
        1.2.3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1 主要内容第17-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页
    1.4 创新之处第18-19页
        1.4.1 研究视角创新第18-19页
        1.4.2 研究思路创新第19页
        1.4.3 研究结果创新第19页
    1.5 主要概念的界定第19-22页
        1.5.1 青年的定义第19-20页
        1.5.2 新时代的意涵第20-22页
第二章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理论基础第22-35页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交往理论第22-26页
        2.1.1 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第22-24页
        2.1.2 列宁交往理论第24-25页
        2.1.3 斯大林交往理论第25-26页
    2.2 十八大以前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两岸交往的理论第26-31页
        2.2.1 毛泽东两岸交往理论第26-27页
        2.2.2 邓小平两岸交往理论第27-28页
        2.2.3 江泽民两岸交往理论第28-29页
        2.2.4 胡锦涛两岸交往理论第29-31页
    2.3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两岸交往的理论第31-35页
        2.3.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握交往主动权第31-32页
        2.3.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视青年生力军第32-33页
        2.3.3 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第33-35页
第三章 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历史积淀第35-43页
    3.1 两岸青年初步交流互动(1979-1987)第35-37页
        3.1.1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开启两岸交流新局面第35-36页
        3.1.2 国民党当局解除“戒严令”,助推两岸青年交流第36-37页
    3.2 两岸青年直接和双向交流互动(1988-2007)第37-39页
        3.2.1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蓬勃发展第37-38页
        3.2.2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挫折受创第38-39页
        3.2.3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恢复调整第39页
    3.3 两岸青交流互动大发展(2008-2012)第39-43页
        3.3.1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机制化第40页
        3.3.2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结构的精英化第40-41页
        3.3.3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主要领域在文教第41-43页
第四章 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基本现状第43-54页
    4.1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有利局面第43-47页
        4.1.1 大陆惠台政策频出,共享共荣祖国进步第43-44页
        4.1.2 台湾反思岛内困局,推进青年理性互动第44-46页
        4.1.3 民意支持两岸交流,乐观交流互动前景第46-47页
    4.2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的不利局面第47-50页
        4.2.1 两岸青年政治认同差异第47-48页
        4.2.2 交流互动平台创新不足第48-49页
        4.2.3 两岸网络对抗影响交流第49-50页
    4.3 两岸青年交流互动制约因素第50-54页
        4.3.1 经济格局逆转,引发心理调适第50-51页
        4.3.2 “台独”分裂行径,阻碍政治认同第51-52页
        4.3.3 文化教育差别,影响历史认同第52-53页
        4.3.4 国际势力介入,干扰交流秩序第53-54页
第五章 新时代两岸青年交流互动机制路径创新第54-63页
    5.1 以反“独”促统为基础,夯实心灵契合机制第54-56页
    5.2 以两岸融合发展为主题,创新互动结合机制第56-58页
    5.3 以促进青年成长为主线,创新人才管理机制第58-59页
    5.4 以两岸命运共同体为方向,创新网络对话机制第59-61页
    5.5 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创新交流长效机制第61-63页
结语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0页
致谢第70-71页
附录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特里·L·库珀的行政伦理思想及当代启示
下一篇: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