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7页 |
1.2.1 再生炭黑成分和性质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再生炭黑改性沥青国外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再生炭黑改性沥青国内研究 | 第14-17页 |
1.3 发展动态分析 | 第17-18页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技术路线 | 第18-22页 |
第二章 原材料性质及主要试验设备 | 第22-26页 |
2.1 原材料性质 | 第22-25页 |
2.1.1 再生炭黑 | 第22页 |
2.1.2 沥青 | 第22-23页 |
2.1.3 偶联剂 | 第23-24页 |
2.1.4 集料 | 第24-25页 |
2.2 主要试验设备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再生炭黑与其改性沥青微观结构及作用机理研究 | 第26-42页 |
3.1 再生炭黑微观机理研究 | 第26-36页 |
3.1.1 再生炭黑表面接枝 | 第26-28页 |
3.1.2 激光粒度分析 | 第28-29页 |
3.1.3 电镜扫描分析 | 第29-32页 |
3.1.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2-33页 |
3.1.5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3-35页 |
3.1.6 再生炭黑形态模型的构建 | 第35-36页 |
3.2 改性沥青微观机理分析 | 第36-41页 |
3.2.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6-39页 |
3.2.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9-40页 |
3.2.3 再生炭黑改性沥青机理分析 | 第40-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再生炭黑改性沥青性能研究 | 第42-60页 |
4.1 改性沥青制备方法 | 第42页 |
4.2 改性沥青常规试验与结果分析 | 第42-48页 |
4.2.1 针入度试验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4.2.2 延度试验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4.2.3 软化点试验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4.2.4 离析试验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4.3 改性沥青SHRP试验与结果分析 | 第48-56页 |
4.3.1 动态剪切流变仪(DSR) | 第48-52页 |
4.3.2 低温弯曲梁流变仪(BBR) | 第52-54页 |
4.3.3 旋转黏度试验 | 第54-56页 |
4.4 改性沥青的动态力学分析 | 第56-58页 |
4.4.1 试验原理 | 第56页 |
4.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再生炭黑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 | 第60-70页 |
5.1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60-63页 |
5.1.1 级配选择 | 第60页 |
5.1.2 最佳油石比确定 | 第60-63页 |
5.2 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 | 第63-68页 |
5.2.1 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 | 第63-65页 |
5.2.2 车辙试验 | 第65-66页 |
5.2.3 低温弯曲试验 | 第66-6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0-71页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