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3-15页 |
2 文献回顾 | 第15-27页 |
2.1 不同视角的制度观 | 第15-18页 |
2.1.1 规则视角的制度观 | 第15-16页 |
2.1.2 心理与行为视角的制度观 | 第16-17页 |
2.1.3 博弈视角的制度观 | 第17-18页 |
2.2 不同视角的制度变迁观 | 第18-26页 |
2.2.1 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制度变迁观 | 第18-20页 |
2.2.2 自然决定论视角的制度变迁观 | 第20页 |
2.2.3 心理或认知视角的制度变迁观 | 第20-22页 |
2.2.4 新古典经济学视角的制度变迁观 | 第22页 |
2.2.5 博弈视角的制度变迁观 | 第22-25页 |
2.2.6 国内学者的制度变迁观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网络视角下的制度与制度变迁观 | 第27-51页 |
3.1 网络视角下的制度 | 第27-46页 |
3.1.1 网络视角的含义 | 第27-30页 |
3.1.2 制度网络的构成要素 | 第30-31页 |
3.1.3 制度网络关系的梳理 | 第31-40页 |
3.1.4 制度的数学模型 | 第40-43页 |
3.1.5 制度的定态与稳定性 | 第43-44页 |
3.1.6 决策函数的泰勒展开及其现实含义 | 第44-46页 |
3.2 网络视角下的制度变迁 | 第46-50页 |
3.2.1 制度变迁的含义 | 第46-47页 |
3.2.2 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 | 第47-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4 对九江市职工医保制度变迁的实证分析 | 第51-105页 |
4.1 医保制度的共性与中国特色 | 第52-61页 |
4.1.1 医疗服务市场中的道德风险 | 第53-54页 |
4.1.2 医保制度中的道德风险 | 第54-55页 |
4.1.3 医保的支付方式 | 第55-58页 |
4.1.4 医院的经济人属性 | 第58页 |
4.1.5 药品加成 | 第58-60页 |
4.1.6 公立医院的双向垄断地位 | 第60-61页 |
4.2 第一阶段医保制度分析 | 第61-75页 |
4.2.1 对制度设计的说明 | 第61-64页 |
4.2.2 博弈分析 | 第64-67页 |
4.2.3 制度网络关系梳理与模型构建 | 第67-73页 |
4.2.4 耗散均衡分析 | 第73-75页 |
4.3 第二阶段医保制度分析 | 第75-84页 |
4.3.1 制度设计的变化 | 第75-76页 |
4.3.2 博弈分析 | 第76-79页 |
4.3.3 制度网络关系梳理与模型构建 | 第79-83页 |
4.3.4 耗散均衡分析 | 第83-84页 |
4.4 第三阶段医保制度分析 | 第84-89页 |
4.4.1 制度设计的变化 | 第84页 |
4.4.2 制度网络关系梳理与模型构建 | 第84-87页 |
4.4.3 耗散均衡分析 | 第87-89页 |
4.5 与医保相关的政策建议 | 第89-95页 |
4.5.1 缓解统筹基金支付压力的建议 | 第89-91页 |
4.5.2 遏制医院增加参保人自负医疗负担的倾向 | 第91页 |
4.5.3 建立适应分级诊疗制度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 第91-92页 |
4.5.4 商业医保代办基本医保业务的风险预警 | 第92-93页 |
4.5.5 慎行药房托管的建议 | 第93-95页 |
4.6 理论启示 | 第95-104页 |
4.6.1 老龄化的影响 | 第95-98页 |
4.6.2 权力的影响 | 第98-99页 |
4.6.3 路径依赖还是非路径依赖 | 第99-102页 |
4.6.4 设计还是演化 | 第102-10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5 结论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1-11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