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21-22页 |
1 绪论 | 第22-35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22-2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22-24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24-26页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6-28页 |
1.2.1 碳交易制度 | 第26-27页 |
1.2.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 第27页 |
1.2.3 碳交易制度有效性 | 第27-28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9-32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2-3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评述 | 第35-58页 |
2.1 环境经济学与碳交易制度设计 | 第35-39页 |
2.1.1 环境外部性与科斯定理 | 第35-37页 |
2.1.2 环境规制与碳交易制度 | 第37页 |
2.1.3 碳交易制度设计相关文献 | 第37-39页 |
2.2 制度经济学与碳交易制度有效性 | 第39-49页 |
2.2.1 制度决定论 | 第39页 |
2.2.2 碳交易制度安排目标 | 第39-44页 |
2.2.3 波特假说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 第44-48页 |
2.2.4 碳交易制度有效性相关文献 | 第48-49页 |
2.3 碳交易制度设计的各国实践 | 第49-56页 |
2.3.1 欧盟碳交易制度实践与演变 | 第50-52页 |
2.3.2 美国碳交易制度实践与演变 | 第52-55页 |
2.3.3 中国碳交易制度实践与存在问题 | 第55-56页 |
2.4 现有研究评述 | 第56-58页 |
3 碳交易制度有效性的理论分析与建模 | 第58-72页 |
3.1 理论模型设定 | 第58-62页 |
3.1.1 生产函数设定 | 第59-60页 |
3.1.2 引入碳交易制度设计 | 第60-62页 |
3.2 企业决策行为分析 | 第62-65页 |
3.2.1 参与碳交易决策 | 第62-63页 |
3.2.2 减排技术投资决策 | 第63-65页 |
3.3 目标函数规划求解 | 第65-68页 |
3.3.1 碳交易制度有效时的碳价格 | 第65-66页 |
3.3.2 碳交易制度有效时的初始配额 | 第66-67页 |
3.3.3 碳交易制度有效时的社会环境福利 | 第67-68页 |
3.4 碳交易制度有效性的实现机理 | 第68-70页 |
3.4.1 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征的碳交易制度有效性 | 第68页 |
3.4.2 碳交易制度有效性实现路径 | 第68-7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4 碳交易制度约束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构建及特征检验 | 第72-83页 |
4.1 碳交易制度约束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构建方法 | 第72-75页 |
4.1.1 生产函数加总 | 第73页 |
4.1.2 引入非期望产出 | 第73-74页 |
4.1.3 引入成本函数 | 第74-75页 |
4.2 碳交易制度约束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测算 | 第75-79页 |
4.2.1 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 | 第75-77页 |
4.2.2 测算结果 | 第77-79页 |
4.3 碳交易制度约束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特征分析 | 第79-81页 |
4.3.1 碳交易制度约束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时变规律 | 第79-80页 |
4.3.2 碳交易制度约束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动态分布 | 第80-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5 碳交易制度有效性的实现路径及效果检验 | 第83-109页 |
5.1 碳交易制度约束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解 | 第83-91页 |
5.1.1 基于成本和技术视角的分解方法 | 第83-85页 |
5.1.2 技术利用效率 | 第85-88页 |
5.1.3 成本配置效率 | 第88-91页 |
5.2 碳交易制度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 第91-96页 |
5.2.1 碳交易制度的技术激励效应 | 第91-94页 |
5.2.2 碳交易制度的成本节约效应 | 第94-96页 |
5.3 碳交易制度有效性效果检验的研究设计 | 第96-102页 |
5.3.1 研究原理及方法 | 第97-99页 |
5.3.2 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 | 第99-102页 |
5.4 碳交易制度有效性效果检验的实证结果 | 第102-107页 |
5.4.1 传统双重差分法检验结果 | 第102-104页 |
5.4.2 变量误差消减 | 第104-105页 |
5.4.3 PSM-DID检验结果分析 | 第105-10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6 碳交易制度有效性评价与改进方案 | 第109-130页 |
6.1 现有试点差异化碳交易制度设计 | 第109-112页 |
6.2 碳交易制度有效性评价的研究设计 | 第112-122页 |
6.2.1 碳交易制度有效性评价原理 | 第112-113页 |
6.2.2 碳交易制度有效性评价方法及改进 | 第113-117页 |
6.2.3 碳交易制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17-122页 |
6.3 碳交易制度有效性评价的实证检验 | 第122-124页 |
6.3.1 制度外环境因素的地区差异系数计算 | 第122-123页 |
6.3.2 剔除制度外环境因素的碳交易制度有效性 | 第123-124页 |
6.4 基于有效性提升的碳交易制度设计改进方案 | 第124-128页 |
6.4.1 试点地区碳交易制度设计改进 | 第124-127页 |
6.4.2 全国碳交易市场制度设计建议 | 第127-12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7 结论及展望 | 第130-139页 |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0-132页 |
7.2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32-135页 |
7.2.1 碳交易制度有效性指标的主要结论 | 第132-133页 |
7.2.2 碳交易制度有效性实现路径的主要结论 | 第133-134页 |
7.2.3 碳交易制度有效性评价的主要结论 | 第134-135页 |
7.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5-138页 |
7.3.1 论文的主要创新 | 第135-136页 |
7.3.2 论文的主要特色 | 第136-138页 |
7.4 政策建议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47-150页 |
致谢 | 第150-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