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1.1 气候变化 | 第11-12页 |
1.1.2 中草药资源 | 第12-13页 |
1.1.3 气候变化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6页 |
1.2.1 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区影响研究 | 第14页 |
1.2.2 气候变化模式研究 | 第14-15页 |
1.2.3 物种分布模型研究 | 第15页 |
1.2.4 道地药材适宜性研究 | 第15-16页 |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1.3.1 科学问题 | 第16-17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3.3 研究内容与技术流程 | 第17-19页 |
第2章 物种分布模型 | 第19-25页 |
2.1 物种分布模型的历史与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2.2 物种分布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2.3 SDMs模型构建的前提 | 第22-23页 |
2.4 SDMs构建的基本原理 | 第23-24页 |
2.5 SDMs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第3章 秦岭地区华中五味子药材质量空间格局模型构建 | 第25-39页 |
3.1 研究区域范围的确定 | 第25-27页 |
3.2 药材数据收集及处理 | 第27-28页 |
3.2.1 华中五味子简介 | 第27-28页 |
3.2.2 数据采集及样本处理 | 第28页 |
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8-30页 |
3.4 模糊隶属函数分析 | 第30-33页 |
3.5 评价气候环境因子权重确定 | 第33-35页 |
3.5.1 权重确定方法概述 | 第33页 |
3.5.2 最大信息熵模型 | 第33-35页 |
3.6 基于五味子酯甲的华中五味子生境适宜性评价指数分布 | 第35-36页 |
3.7 模型验证 | 第36页 |
3.8 讨论 | 第36-39页 |
第4章 秦岭地区野生华中五味子生境适宜性区划 | 第39-45页 |
4.1 研究区华中五味子生境适宜性分区 | 第39-41页 |
4.2 影响野生华中五味子重要气候因子的适宜范围 | 第41-42页 |
4.3 研究区华中五味子生境适宜性评价与保护建议 | 第42-45页 |
4.3.1 华中五味子生境气候环境因子评价 | 第42-43页 |
4.3.2 秦岭地区野生华中五味子保护建议 | 第43-45页 |
第5章 气候变化对华中五味子生境适宜性分布的影响 | 第45-67页 |
5.1 气候变化数据来源 | 第45-48页 |
5.1.1 IPCC未来气候变化情景 | 第45-47页 |
5.1.2 气候变化数据选择 | 第47-48页 |
5.2 不同气候变化情景对华中五味子生境适宜性分布的影响 | 第48-63页 |
5.2.1 SRES-A1B气候情景下华中五味子生境适宜性分布变化 | 第48-53页 |
5.2.2 SRES-A2气候情景下华中五味子生境适宜性分布变化 | 第53-57页 |
5.2.3 SRES-B1气候情景下华中五味子生境适宜性分布变化 | 第57-61页 |
5.2.4 气候变化对华中五味子生境适宜性分布的影响 | 第61-63页 |
5.3 气候变化对华中五味子分布影响的不确定性分析 | 第63-67页 |
第6章 结束语 | 第67-71页 |
6.1 结论 | 第67页 |
6.2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67-68页 |
6.3 展望与挑战 | 第68-71页 |
6.3.1 统计方法的挑战 | 第68页 |
6.3.2 SDMs中更多地理尺度问题 | 第68页 |
6.3.3 物种分布模型中考虑更多的环境限制因子和生物过程 | 第6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