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和应用概况 | 第13-15页 |
1.2.1 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发展历史 | 第13-14页 |
1.2.2 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性能特点及应用前景 | 第14-15页 |
1.3 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组织控制 | 第15-19页 |
1.3.1 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热变形 | 第15-16页 |
1.3.2 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热处理 | 第16-18页 |
1.3.3 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冷变形 | 第18-19页 |
1.4 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强化方式 | 第19-22页 |
1.4.1 位错强化 | 第19-20页 |
1.4.2 固溶强化 | 第20页 |
1.4.3 细晶强化 | 第20-21页 |
1.4.4 沉淀与弥散强化 | 第21页 |
1.4.5 形变强化(加工硬化) | 第21-22页 |
1.4.6 相变强化 | 第22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4-3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2.2 热处理试验 | 第24-25页 |
2.3 金相微观组织观察 | 第25页 |
2.4 力学性能试验 | 第25-27页 |
2.4.1 室温拉伸试验 | 第25-26页 |
2.4.2 低温冲击试验 | 第26-27页 |
2.4.3 显微硬度试验 | 第27页 |
2.5 扫描电镜(SEM)观察 | 第27-28页 |
2.6 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样品的制备和测试 | 第28页 |
2.7 透射电镜(TEM)观察 | 第28-29页 |
2.8 电子探针(EPMA)元素检测 | 第29页 |
2.9 XRD物相分析 | 第29-30页 |
第3章 热轧态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组织与性能研究 | 第30-45页 |
3.1 热轧工艺的制定 | 第30页 |
3.2 控轧参数对高氮奥氏体不锈钢微观组织的影响 | 第30-35页 |
3.2.1 不同轧制工艺下的微观组织结构特征 | 第30-31页 |
3.2.2 试验钢扫描组织分析 | 第31-33页 |
3.2.3 表面微区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 第33-34页 |
3.2.4 试验钢物相鉴定及分析 | 第34-35页 |
3.3 控轧参数对高氮奥氏体不锈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5-40页 |
3.3.1 试验钢拉伸性能分析 | 第35-36页 |
3.3.2 试验钢加工硬化机制 | 第36-38页 |
3.3.3 试验钢的低温冲击韧性 | 第38-40页 |
3.4 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强化机制 | 第40-43页 |
3.4.1 细晶强化 | 第40-41页 |
3.4.2 位错强化 | 第41-43页 |
3.4.3 析出强化 | 第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析出行为及变形机制 | 第45-57页 |
4.1 相图的计算 | 第45-46页 |
4.2 固溶时效对试验钢组织的影响 | 第46-51页 |
4.2.1 试验钢固溶处理后的显微组织 | 第46页 |
4.2.2 时效温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3 时效时间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4 析出物成分分析 | 第48-50页 |
4.2.5 析出物EBSD分析 | 第50-51页 |
4.3 固溶时效对试验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1-53页 |
4.3.1 试验钢显微硬度分析 | 第51-52页 |
4.3.2 试验钢拉伸性能分析 | 第52-53页 |
4.4 试验钢的拉伸应变硬化行为 | 第53-56页 |
4.4.1 试验钢的应变硬化曲线 | 第53-54页 |
4.4.2 应变硬化的微观机理 | 第54-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高氮奥氏体不锈钢加工硬化行为及强化作用 | 第57-71页 |
5.1 应变硬化指数 | 第57-58页 |
5.2 试验钢应变硬化指数变化规律 | 第58-62页 |
5.2.1 成分对应变硬化指数的影响 | 第58-60页 |
5.2.2 组织状态对应变硬化指数的影响 | 第60-62页 |
5.3 碳含量对试验钢冷变形行为的影响 | 第62-66页 |
5.3.1 不同变形量下的显微组织演变 | 第62-65页 |
5.3.2 不同变形量下的相结构 | 第65-66页 |
5.4 碳含量对试验钢应变硬化行为的影响 | 第66-70页 |
5.4.1 冷轧态试验钢拉伸性能分析 | 第66-67页 |
5.4.2 冷轧态试验钢的工程应力-应变曲线 | 第67-68页 |
5.4.3 碳对试验钢应变硬化指数的影响 | 第68-70页 |
5.5 本章总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