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专利“常青化”诉求与反垄断法的制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药品专利权行为的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2章 药品专利权保护与规制 | 第14-19页 |
2.1 药品专利权的保护 | 第14-15页 |
2.1.1 药品专利权保护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2.1.2 药品专利权保护的制度困境 | 第15页 |
2.2 药品专利“常青化”的诉求 | 第15-17页 |
2.2.1 药品专利“常青化”的再定义 | 第16页 |
2.2.2 “常青化”诉求的解析 | 第16-17页 |
2.3 药品专利权的规制 | 第17-18页 |
2.3.1 规制药品专利权的必要性 | 第17页 |
2.3.2 以反垄断法为主导的规制手段 | 第17-1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3章 美国药品专利权滥用行为规制的演进 | 第19-30页 |
3.1 美国药品专利权滥用行为起源 | 第19-22页 |
3.1.1 仿制药的激励制度 | 第19-20页 |
3.1.2 专利药保护期延长制度 | 第20-21页 |
3.1.3 “反向支付”协议的产生 | 第21-22页 |
3.2 “反向支付”协议的识别及演变 | 第22-27页 |
3.2.1 合理性审查原则的确立 | 第22-23页 |
3.2.2 “反向支付”协议的演变 | 第23-25页 |
3.2.3 “反向支付”的其他表现 | 第25-27页 |
3.3 后“反向支付”时期的行为模式与困境 | 第27-29页 |
3.3.1 后“反向支付”时期典型行为 | 第27-28页 |
3.3.2 后“反向支付”时期的困境与探索 | 第28-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我国药品专利权规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30-37页 |
4.1 我国药品专利权规制现状 | 第30-33页 |
4.1.1 我国药品专利权滥用行为之典型 | 第30-32页 |
4.1.2 我国当前药品专利权滥用行为规制问题 | 第32-33页 |
4.2 我国药品专利权行为发展趋势 | 第33-35页 |
4.2.1 公共政策影响分析 | 第33-34页 |
4.2.2 专利“常青化”诉求产生的可能性 | 第34页 |
4.2.3 “反向支付”协议产生的可能性 | 第34-3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5章 药品专利“常青化”的反垄断规制模型 | 第37-42页 |
5.1 秉持利益平衡与适度调控的理念 | 第37-38页 |
5.2 体系化整合现有的规制手段 | 第38-39页 |
5.3 明晰药品专利案件的统一管辖权 | 第39-40页 |
5.4 细化相关的反垄断执法指南 | 第40-4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