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类叶牡丹的植物学研究 | 第11-12页 |
1.2 类叶牡丹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2-17页 |
1.2.1 生物碱类化合物 | 第13-15页 |
1.2.2 皂苷类化合物 | 第15-17页 |
1.2.3 其它类化合物 | 第17页 |
1.3 类叶牡丹的药理作用研究 | 第17-19页 |
1.3.1 抑菌作用 | 第17-18页 |
1.3.2 抗炎性和镇痛作用 | 第18页 |
1.3.3 抗氧化作用 | 第18页 |
1.3.4 抗乙酰胆碱酯酶作用 | 第18页 |
1.3.5 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缺血的影响 | 第18页 |
1.3.6 抗肿瘤作用 | 第18-19页 |
1.3.7 拓扑异构酶的抑制作用 | 第19页 |
1.3.8 伤口愈合的影响 | 第19页 |
1.3.9 毒性 | 第19页 |
1.3.10 其他作用 | 第19页 |
1.4 类叶牡丹的临床应用研究 | 第19-21页 |
1.4.1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 | 第19页 |
1.4.2 用于月经不调、引产 | 第19页 |
1.4.3 治疗痛风 | 第19-20页 |
1.4.4 治疗精神疾病 | 第20页 |
1.4.5 治疗胃部疼痛 | 第20页 |
1.4.6 其他应用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类叶牡丹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 第21-29页 |
2.1 类叶牡丹药材质量标准草案 | 第21-22页 |
2.2 类叶牡丹药材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第22-29页 |
2.2.1 来源 | 第22页 |
2.2.2 产地 | 第22页 |
2.2.3 采收加工 | 第22-23页 |
2.2.4 鉴别 | 第23-24页 |
2.2.5 检查 | 第24页 |
2.2.6 含量测定 | 第24-29页 |
第三章 类叶牡丹有效部位制备工艺研究 | 第29-46页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9-30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3.1.2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3.1.3 实验药材 | 第29页 |
3.1.4 对照品 | 第29页 |
3.1.5 大孔树脂理化性质 | 第29-30页 |
3.2 提取工艺研究 | 第30-34页 |
3.2.1 提取条件的选择 | 第30-32页 |
3.2.2 最佳提取工艺的选择 | 第32-34页 |
3.2.3 提取工艺的验证 | 第34页 |
3.2.4 小结 | 第34页 |
3.3 纯化工艺的研究 | 第34-44页 |
3.3.1 纯化工艺的考察 | 第34-43页 |
3.3.2 纯化工艺的确定 | 第43页 |
3.3.3 树脂重复使用次数的考察 | 第43页 |
3.3.4 对优化的提取精制工艺的验证试验 | 第43-44页 |
3.3.5 小结与讨论 | 第44页 |
3.4 工艺流程图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类叶牡丹有效部位质量标准的研究 | 第46-78页 |
4.1 类叶牡丹总皂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46-50页 |
4.1.1 仪器与试剂 | 第46页 |
4.1.2 方法与结果 | 第46-50页 |
4.1.3 小结与讨论 | 第50页 |
4.2 类叶牡丹有效部位主要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50-73页 |
4.2.1 类叶牡丹有效部位主要指标性成分HPLC-UV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50-59页 |
4.2.2 类叶牡丹有效部位主要指标性成分HPLC-ELSD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59-67页 |
4.2.3 一测多评测定类叶牡丹中木兰碱及6种皂苷的含量 | 第67-73页 |
4.3 类叶牡丹有效部位的质量标准研究 | 第73-78页 |
4.3.1 类叶牡丹有效部位的质量标准草案 | 第73-74页 |
4.3.2 类叶牡丹总皂苷提取物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第74-76页 |
4.3.3 小结与讨论 | 第76-78页 |
全文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个人简历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