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 1 导论 | 第10-17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14-17页 |
| 2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概述 | 第17-22页 |
| 2.1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 2.1.1 生态环境损害的概念 | 第17页 |
| 2.1.2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的概念 | 第17-18页 |
| 2.1.3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的概念 | 第18页 |
| 2.2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的性质与特征 | 第18-20页 |
| 2.2.1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的性质 | 第18-19页 |
| 2.2.2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的特征 | 第19-20页 |
| 2.3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20-22页 |
| 2.3.1 磋商的主体 | 第20-21页 |
| 2.3.2 磋商的程序 | 第21页 |
| 2.3.3 磋商的协议 | 第21页 |
| 2.3.4 磋商的救济 | 第21-22页 |
| 3 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的现存问题 | 第22-26页 |
| 3.1 磋商主体的范围亟需明确 | 第22-23页 |
| 3.1.1 索赔主体的范围存在争议 | 第22页 |
| 3.1.2 赔偿义务人的扩大范围尚无具体规定 | 第22-23页 |
| 3.2 磋商的程序规范过于原则 | 第23页 |
| 3.3 磋商协议的性质尚不确定 | 第23页 |
| 3.4 磋商主体间的地位不平等 | 第23-24页 |
| 3.5 磋商的救济方式过于单一 | 第24页 |
| 3.6 磋商与诉讼衔接的规定亟需完善 | 第24-26页 |
| 4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的域外经验借鉴 | 第26-30页 |
| 4.1 主要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概况 | 第26-28页 |
| 4.1.1 美国 | 第26-27页 |
| 4.1.2 欧盟 | 第27页 |
| 4.1.3 日本 | 第27-28页 |
| 4.2 可资借鉴的经验 | 第28-30页 |
| 4.2.1 法律明确规定磋商的主体 | 第28-29页 |
| 4.2.2 协商程序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 第29-30页 |
| 5 完善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的具体建议 | 第30-40页 |
| 5.1 明确磋商主体的扩大范围 | 第30-32页 |
| 5.1.1 建立多元化的索赔主体模式 | 第30-31页 |
| 5.1.2 合理扩大赔偿义务人的范围 | 第31-32页 |
| 5.2 细化磋商的具体工作程序 | 第32-33页 |
| 5.3 明确磋商协议的性质 | 第33-34页 |
| 5.4 明确磋商协议效力的具体认定 | 第34-36页 |
| 5.4.1 明确磋商协议的生效要件 | 第34-36页 |
| 5.4.2 明确瑕疵磋商协议的效力 | 第36页 |
| 5.5 明确磋商的平等原则 | 第36-37页 |
| 5.6 丰富磋商的救济方式 | 第37-38页 |
| 5.7 细化磋商与诉讼的衔接规则 | 第38-40页 |
| 6 结语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