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3-2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1.1.1 城市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 | 第13页 |
1.1.2 朱沱成功入选国家级第二批“特色小镇” | 第13-14页 |
1.1.3 朱沱“推倒重建”的发展模式急需调整 | 第14-15页 |
1.1.4 “双修”内涵和方式亟待讨论 | 第15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1.2.1 特色小镇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2.2 “双修”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21页 |
1.3 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1.3.1 特色小镇 | 第21-22页 |
1.3.2 双修 | 第22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1.5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6.1 文献查阅法 | 第24-25页 |
1.6.2 实地调研法 | 第25页 |
1.6.3 实例研究法 | 第25-26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2 特色小镇与“双修”的关系研究 | 第27-49页 |
2.1 特色小镇的提出与发展目标 | 第27-29页 |
2.1.1 特色小镇的缘起及政策背景 | 第27页 |
2.1.2 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 | 第27-29页 |
2.2 “双修”的相关研究及实践经验 | 第29-44页 |
2.2.1 “双修”发展历程及内涵解析 | 第29-31页 |
2.2.2 相关理论及多维度关系 | 第31-33页 |
2.2.3 实践与经验借鉴 | 第33-44页 |
2.3 特色小镇与“双修”的关联度分析 | 第44-48页 |
2.3.1 发展理念契合 | 第44页 |
2.3.2 思维模式衔接 | 第44-45页 |
2.3.3 议题内容相符 | 第45-47页 |
2.3.4 “双修”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侧重点 | 第47-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3 重庆市朱沱“港园轻工”特色小镇概况及问题 | 第49-71页 |
3.1 “港园轻工”特色小镇概况 | 第49-56页 |
3.1.1 区位交通条件 | 第49-50页 |
3.1.2 镇区用地现状 | 第50页 |
3.1.3 产业经济状况 | 第50-51页 |
3.1.4 历史文化概况 | 第51-55页 |
3.1.5 公共配套条件 | 第55页 |
3.1.6 体制机制现状 | 第55-56页 |
3.2 “港园轻工”特色小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56-69页 |
3.2.1 生态:空间破碎河流污染严重 | 第56-60页 |
3.2.2 文化:历史文脉记忆特征模糊 | 第60-63页 |
3.2.3 产业:产业链短创新能力不足 | 第63-64页 |
3.2.4 风貌:开放空间缺失景观破碎 | 第64-66页 |
3.2.5 配套:新旧镇区发展两极分化 | 第66-68页 |
3.2.6 体制:组织管理体制多方复杂 | 第68-6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4 特色小镇导向下朱沱“双修”的框架 | 第71-79页 |
4.1 “双修”引入朱沱特色小镇的意义 | 第71-73页 |
4.1.1 转变思维提供综合高效的规划路径 | 第71页 |
4.1.2 紧扣重点问题塑造地域特色 | 第71-72页 |
4.1.3 体制机制能保障特色小镇建设 | 第72-73页 |
4.2 特色小镇导向下朱沱“双修”要求 | 第73-75页 |
4.2.1 目标导向下的“双修”要求 | 第73-74页 |
4.2.2 需求导向下的“双修”要求 | 第74-75页 |
4.3 特色小镇导向下朱沱“双修”框架构建 | 第75-78页 |
4.3.1 基本原则 | 第75-76页 |
4.3.2 融合框架 | 第76-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5 特色小镇目标导向下朱沱镇“生态修复”策略 | 第79-101页 |
5.1 修复大陆溪河,形成“点线面”的自然生态格局 | 第79-89页 |
5.1.1 优化生态空间格局 | 第80-82页 |
5.1.2 修复河流生态廊道 | 第82-88页 |
5.1.3 推进生态港区建设 | 第88-89页 |
5.2 调整港区选址,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文生态格局 | 第89-97页 |
5.2.1 控制港区规模合理选址 | 第90-91页 |
5.2.2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资源 | 第91-95页 |
5.2.3 构建“三位一体”的文化格局 | 第95-97页 |
5.3 完善产业链条,发展“绿色新兴”的生态经济集群 | 第97-101页 |
5.3.1 完善扩展经济产业链 | 第97-99页 |
5.3.2 引进新兴产业升级发展 | 第99-101页 |
6 特色小镇目标导向下朱沱镇“城市修补”策略 | 第101-117页 |
6.1 建设滨江岸线,营造“新旧分离”的特色城镇风貌 | 第101-110页 |
6.1.1 建设优美的滨江绿轴 | 第101-103页 |
6.1.2 完善城镇绿地景观系统 | 第103-105页 |
6.1.3 织补具有场所感的空间 | 第105-107页 |
6.1.4 塑造独具魅力城镇风貌 | 第107-110页 |
6.2 重构空间秩序,修补“便捷均衡”的资源设施配套 | 第110-115页 |
6.2.1 整和重构城镇空间秩序 | 第110-111页 |
6.2.2 优化梳理道路交通系统 | 第111-113页 |
6.2.3 均衡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 第113-115页 |
6.3 创新体制机制,保障“市场为主”的运作主体地位 | 第115-117页 |
6.3.1 加快人才培养及引进机制建设 | 第115-116页 |
6.3.2 完善资金筹措和监管系统 | 第116页 |
6.3.3 鼓励多方参与并推进精准治理 | 第116-11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17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致谢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附录 | 第125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