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绪论 | 第11-43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11-13页 | 
| (一) 维吾尔木卡姆面临民族音乐教育“绝语症”的危机 | 第11页 | 
| (二) 民族音乐教育问题是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重点 | 第11-12页 | 
| (三)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被列为世界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12-13页 | 
| (四) 源于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体悟 | 第13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3-33页 | 
| (一) 关于维吾尔木卡姆的研究 | 第14-19页 | 
| (二) 关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研究 | 第19-25页 | 
| (三) 关于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 | 第25-32页 | 
| (四) 研究述评 | 第32-33页 | 
| 三、概念界定 | 第33-40页 | 
| (一) 民族音乐 | 第34-36页 | 
| (二)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 | 第36-38页 | 
| (三) 教育传承 | 第38页 | 
| (四) 教育人类学 | 第38-40页 |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40-43页 | 
| (一) 创新之处 | 第40-41页 | 
| (二) 不足之处 | 第41-43页 | 
| 第一章 维吾尔木卡姆传承现状的田野研究方案设计 | 第43-57页 |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43-44页 | 
| (一) 研究目的 | 第43-44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44页 | 
|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44-48页 |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45页 | 
| (二) 教育人种志 | 第45-46页 | 
| (三) 问卷调查法 | 第46-47页 | 
| (四) 个案研究法 | 第47-48页 | 
| 三、研究范围与抽样选取 | 第48-50页 | 
| (一) 问卷调查的范围与抽样选取 | 第48-49页 | 
| (二) 田野调查的地点与调查对象 | 第49-50页 | 
| 四、研究进度与实施情况 | 第50-57页 | 
| (一) 田野研究的进度 | 第50-51页 | 
| (二) 田野研究的实施情况 | 第51-57页 | 
| 第二章 维吾尔木卡姆的历史变迁与基本特征 | 第57-103页 | 
| 一、维吾尔木卡姆的历史溯源及其变迁 | 第57-66页 | 
| (一) 维吾尔木卡姆的历史渊源 | 第57-60页 | 
| (二) 维吾尔木卡姆的历史变迁 | 第60-66页 | 
| 二、维吾尔木卡姆传承的本体构成 | 第66-95页 | 
| (一) 维吾尔木卡姆的分布情况 | 第68-73页 | 
| (二) 维吾尔木卡姆的形态特征 | 第73-95页 | 
| 三、维吾尔木卡姆传承的文化生态环境 | 第95-103页 | 
| (一) 维吾尔木卡姆传承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95-97页 | 
| (二) 维吾尔木卡姆传承的社会文化环境 | 第97-103页 | 
| 第三章 维吾尔木卡姆传承实态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103-151页 | 
| 一、维吾尔木卡姆传承的问卷调查结果 | 第103-113页 | 
| (一) 学生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 | 第103-107页 | 
| (二) 成人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 | 第107-113页 | 
| 二、维吾尔木卡姆传承实态的田野调查结果 | 第113-147页 | 
| (一) 师徒相传的传承方式 | 第114-119页 | 
| (二) 维吾尔民俗生活中的传承方式 | 第119-127页 | 
| (三) 木卡姆传承中心的传承方式 | 第127-137页 | 
| (四) 学校教育的传承方式 | 第137-147页 | 
| 三、维吾尔木卡姆传承实态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147-151页 | 
| (一) 维吾尔木卡姆传承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第147-148页 | 
| (二) 维吾尔木卡姆传承田野调查的结果分析 | 第148-151页 | 
| 第四章 维吾尔木卡姆教育传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151-175页 | 
| 一、维吾尔木卡姆教育传承的必要性分析 | 第151-154页 | 
| (一) 维吾尔木卡姆遭遇的生态危机 | 第151-152页 | 
| (二) 维吾尔木卡姆面临的发展机遇 | 第152-154页 | 
| 二、维吾尔木卡姆教育传承的功能性分析 | 第154-170页 | 
| (一) 维吾尔木卡姆对人的智力因素的影响 | 第154-157页 | 
| (二) 维吾尔木卡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 | 第157-162页 | 
| (三) 维吾尔木卡姆对人的知识获得的影响 | 第162-170页 | 
| 三、维吾尔木卡姆教育传承的可行性分析 | 第170-175页 | 
| (一) 维吾尔木卡姆与维吾尔人 | 第170-171页 | 
| (二) 维吾尔木卡姆与维吾尔社会 | 第171-172页 | 
| (三) 学校教育传承维吾尔木卡姆的可行性 | 第172-175页 | 
| 第五章 维吾尔木卡姆教育传承的实践路径 | 第175-197页 | 
| 一、维吾尔木卡姆教育传承的理性思考 | 第175-180页 | 
| (一) 维吾尔木卡姆传承方式的”现在”选择 | 第175-176页 | 
| (二) 维吾尔木卡姆传承的多样性向度 | 第176-178页 | 
| (三) 维吾尔木卡姆传承的可持续性向度 | 第178-179页 | 
| (四) 维吾尔木卡姆教育传承的反思 | 第179-180页 | 
| 二、维吾尔木卡姆教育传承方式的构建 | 第180-183页 | 
| (一) 延续民间教育传承方式 | 第180-181页 | 
| (二) 纳入学校教育传承方式 | 第181-183页 | 
| 三、维吾尔木卡姆学校教育传承的实践路径 | 第183-197页 | 
| (一) 教育目标的确立 | 第183-185页 | 
| (二) 教学形式的改革 | 第185-187页 | 
| (三) 师资队伍的培养 | 第187-192页 | 
| (四) 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 | 第192-197页 | 
| 结论 | 第197-1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9-211页 | 
| 附录 | 第211-255页 | 
| 附录1: 田野考察路线图 | 第211-212页 | 
| 附录2: 实地调查资料 | 第212-214页 | 
| 附录3: 实地调查图片 | 第214-217页 | 
| 附录4: 维吾尔语调查问卷 | 第217-236页 | 
| 附录5: 汉语调查问卷 | 第236-249页 | 
| 附录6: 访谈提纲 | 第249-255页 | 
| 致谢 | 第255-25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57-2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