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的鉴定及基因定位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词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5页
    1 植物类病变突变体概述第11-17页
        1.1 植物类病变突变体的来源第11-12页
        1.2 植物类病变突变体的表型特征第12页
        1.3 植物类病斑形成的因素第12-17页
            1.3.1 环境因素影响类病斑的形成第12-14页
                1.3.1.1 光照诱导病斑形成第13页
                1.3.1.2 温度影响类病斑形成第13页
                1.3.1.3 湿度影响类病斑形成第13-14页
            1.3.2 遗传分子机制第14-17页
                1.3.2.1 抗病基因的异常表达第14页
                1.3.2.2 PCD失控第14-15页
                1.3.2.3 正常代谢紊乱第15-16页
                1.3.2.4 活性氧的异常积累及信号转导第16页
                1.3.2.5 激素信号转导第16-17页
    2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及其突变基因的研究进展第17-23页
        2.1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研究进展第17-18页
        2.2 水稻类病变突变基因的克隆第18-23页
            2.2.1 图位克隆法克隆的基因第18-20页
            2.2.2 T-DNA标签法克隆到的基因第20-21页
            2.2.3 反向遗传方法克隆的基因第21-23页
    3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抗病性研究第23-24页
    4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研究展望第24-25页
第二章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的表型鉴定第25-3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5-27页
        1.1 水稻材料与培养第25-26页
        1.2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表型观察第26页
        1.3 类病变突变体的农艺性状调查第26-27页
    2 结果分析第27-31页
        2.1 类病变突变体病斑形成特点第27-29页
        2.2 农艺性状调查结果分析第29-31页
    3 讨论第31-33页
第三章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的坏死机制及抗病性分析第33-4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3-38页
        1.1 植物材料及试剂第33页
        1.2 组织化学染色第33-34页
        1.3 水稻叶片遮光实验第34页
        1.4 叶绿素合成和分解相关基因表达第34-37页
            1.4.1 水稻总RNA的提取第34-35页
            1.4.2 全长cDNA的合成第35-37页
        1.5 突变体抗病性鉴定第37-38页
            1.5.1 PDA培养基的配制及白叶枯菌的培养第37-38页
            1.5.2 白叶枯病菌接菌第38页
        1.6 抗病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第3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8-43页
        2.1 细胞死亡程度鉴定第38-39页
        2.2 活性氧积累检测第39-40页
        2.3 光照促进斑点的形成第40页
        2.4 叶绿素的代谢影响类病斑的形成第40-41页
        2.5 类病变突变体的抗病性鉴定第41-43页
            2.5.1 类病变突变体提高了对白叶枯菌的抗性第41-42页
            2.5.2 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第42-43页
    3 讨论第43-45页
第四章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lmm3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第45-5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5-50页
        1.1 水稻材料与培养第45页
        1.2 杂交群体的构建第45-47页
            1.2.1 水稻杂交及繁种第45-46页
            1.2.2 琼脂培养基水稻发芽第46-47页
                1.2.2.1 琼脂培养基的配制第46-47页
                1.2.2.2 杂交种子的消毒第47页
                1.2.2.3 铺种第47页
        1.3 水稻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7-48页
        1.4 多态标记的筛选第48-49页
        1.5 杂交的鉴定第49页
        1.6 突变体lmm3的遗传分析第49页
        1.7 突变基因lmm3的定位第49-5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0-52页
        2.1 杂交得到杂合体F1代植株第50-51页
        2.2 lmm3基因的遗传分析第51页
        2.3 lmm3基因位定位第51-52页
    3 讨论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64页
附录第64-66页
致谢第66-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7-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WRKY7转录因子调控白叶枯病机理研究
下一篇:水稻Xa7候选基因分析与功能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