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电气设备及附件论文

基于驾驶员特性的汽车防撞安全距离算法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1 绪论第7-1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7-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1页
        1.2.1 汽车主动防撞系统目前使用的技术和工作过程第8-9页
        1.2.2 汽车主动防撞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1-13页
2 驾驶员特性研究第13-21页
    2.1 驾驶员特性第13页
        2.1.1 驾驶员特性的定义第13页
        2.1.2 驾驶员特性的分类第13页
    2.2 驾驶特性影响因素第13-16页
        2.2.1 影响驾驶员特性的客观生理因素第14-15页
        2.2.2 疲劳程度第15页
        2.2.3 影响驾驶员特性的心理因素第15-16页
        2.2.4 驾驶经验第16页
    2.3 驾驶员反应时间特性第16-20页
    2.4 本章小结第20-21页
3 汽车防撞安全距离模型的研究第21-33页
    3.1 基于制动过程运动学分析的安全距离模型第21-27页
        3.1.1 马自达模型第21-23页
        3.1.2 本田模型第23页
        3.1.3 快速行驶时的安全距离模型第23-24页
        3.1.4 二级安全距离模型第24-25页
        3.1.5 基于前方车辆行驶状态的模型第25-27页
        3.1.6 对几种安全距离模型分析第27页
    3.2 驾驶员预估安全距离模型第27-30页
    3.3 安全距离模型的优缺点分析第30-31页
    3.4 加入驾驶员反应时间的安全距离模型第31-32页
    3.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4 基于模糊理论的安全距离模型分析第33-42页
    4.1 安全距离模型改进分析与模糊理论第33-34页
        4.1.1 安全距离模型改进分析第33页
        4.1.2 模糊理论第33-34页
    4.2 基于模糊理论的驾驶员反应时间模型第34-41页
        4.2.1 影响驾驶员反应时间的特征因素第34-35页
        4.2.2 特征值的模糊集合和隶属度函数第35-39页
        4.2.3 模糊规则第39-41页
        4.2.4 反模糊化第41页
    4.3 本章小结第41-42页
5 仿真计算第42-52页
    5.1 安全距离仿真计算第42-48页
    5.2 不同驾驶员反应时间的仿真计算第48-51页
    5.3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结论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致谢第57-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二取二”的现代有轨电车车载主机冗余设计
下一篇:采用声学包装提高某皮卡车车内声学性能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