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车辙变形及弹黏塑性本构模型表征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引言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车辙形成原理及分类 | 第11-13页 |
1.2.2 车辙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1.2.3 沥青混合料车辙研究及本构模型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沥青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室内测试 | 第18-34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工程概况 | 第18-20页 |
2.3 实验原材料 | 第20-21页 |
2.3.1 沥青 | 第20页 |
2.3.2 集料 | 第20-21页 |
2.4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21-25页 |
2.4.1 矿料级配的确定 | 第21页 |
2.4.2 最佳油石比确定 | 第21-25页 |
2.5 沥青混凝土试样的制作过程 | 第25-28页 |
2.5.1 制样仪器 | 第25-27页 |
2.5.2 制样过程 | 第27-28页 |
2.6 沥青混凝土基本性能试验 | 第28-31页 |
2.6.1 实验仪器 | 第28-30页 |
2.6.2 动态模量试验 | 第30-31页 |
2.6.3 抗压强度试验 | 第31页 |
2.7 沥青混凝土应力应变实验 | 第31-33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沥青混凝土的弹黏塑性本构理论 | 第34-57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车辙研究方法 | 第34-37页 |
3.2.1 经验法 | 第34页 |
3.2.2 力学—经验法 | 第34-37页 |
3.2.3 力学法 | 第37页 |
3.3 沥青混凝土本构模型 | 第37-50页 |
3.3.1 线性黏弹性 | 第38-42页 |
3.3.2 连续损伤黏弹性 | 第42-44页 |
3.3.3 黏塑性 | 第44-47页 |
3.3.4 温度场 | 第47-49页 |
3.3.5 本构模型的简化 | 第49-50页 |
3.4 弹黏塑性本构模型编程过程及材料参数 | 第50-55页 |
3.4.1 编程过程 | 第50-53页 |
3.4.2 材料参数及其拟合 | 第53-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沥青混凝土车辙病害的预测与分析 | 第57-77页 |
4.1 模型建立 | 第57-60页 |
4.1.1 道路设计方案 | 第57-58页 |
4.1.2 地质及气象 | 第58-59页 |
4.1.3 荷载及边界条件 | 第59页 |
4.1.4 材料参数 | 第59-60页 |
4.2 弹性弯沉应力分析 | 第60-65页 |
4.2.1 标准轴载情况 | 第61-63页 |
4.2.2 重车荷载情况 | 第63-65页 |
4.3 车辙预估分析 | 第65-76页 |
4.3.1 不同温度 | 第67-71页 |
4.3.2 温度变化 | 第71-73页 |
4.3.3 不同设计交通荷载 | 第73-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7-78页 |
5.2 论文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