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内涵的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景观设计
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7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及应用现状 | 第8-13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及应用现状 | 第13-17页 |
1.3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7-18页 |
1.3.1 景观内涵 | 第17页 |
1.3.2 文化景观 | 第17页 |
1.3.3 高校景观的文化内涵 | 第17-18页 |
2 引言 | 第18-22页 |
2.1 研究范围 | 第18页 |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3.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3.2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2.4 创新点及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2.4.1 创新点 | 第20-21页 |
2.4.2 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3 文化内涵及其展现载体 | 第22-36页 |
3.1 文化内涵的分类 | 第22-29页 |
3.1.1 哲理性文化内涵 | 第22-23页 |
3.1.2 纪念性文化内涵 | 第23-24页 |
3.1.3 主题性文化内涵 | 第24-27页 |
3.1.4 地域性文化内涵 | 第27-29页 |
3.1.5 小结 | 第29页 |
3.2 文化内涵的展现载体 | 第29-36页 |
3.2.1 景观建筑 | 第29-30页 |
3.2.2 植物景观 | 第30-32页 |
3.2.3 广场 | 第32-33页 |
3.2.4 景观小品与公共设施 | 第33-35页 |
3.2.5 水体 | 第35-36页 |
4 高校景观文化设计的研究 | 第36-54页 |
4.1 高校景观建设现状分析 | 第36-37页 |
4.1.1 高校校园景观文化的缺失 | 第36页 |
4.1.2 高校学生的行为需求与环境现状的矛盾 | 第36-37页 |
4.1.3 高校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要素 | 第37页 |
4.2 高校景观文化的提炼 | 第37-38页 |
4.2.1 同地域环境中的文化提炼 | 第37页 |
4.2.2 同类型高校中的文化提炼 | 第37-38页 |
4.2.3 从高校本身特性中进行文化提炼 | 第38页 |
4.3 可借鉴并运用的文化内涵表达手法 | 第38-47页 |
4.3.1 外在形式表现法 | 第38-42页 |
4.3.2 内在形式表现法 | 第42-47页 |
4.4 基于文化内涵的高校景观设计 | 第47-54页 |
4.4.1 入口空间 | 第47-48页 |
4.4.2 教学区 | 第48-49页 |
4.4.3 宿舍区 | 第49-51页 |
4.4.4 中心广场 | 第51-52页 |
4.4.5 公共绿地 | 第52-54页 |
5 漯河市食品职业学校新校区设计 | 第54-85页 |
5.1 项目背景 | 第54-57页 |
5.1.1 区位分析 | 第54页 |
5.1.2 周边环境 | 第54-55页 |
5.1.3 基址现状分析 | 第55页 |
5.1.4 基址现状分析 | 第55-57页 |
5.2 景观规划 | 第57-60页 |
5.2.1 规划依据 | 第57页 |
5.2.2 规划定位 | 第57页 |
5.2.3 规划原则 | 第57-59页 |
5.2.4 景观构成 | 第59-60页 |
5.3 规划设计 | 第60-63页 |
5.3.1 总体规划 | 第60-63页 |
5.4 各功能区景观规划 | 第63-85页 |
5.4.1 主入口区 | 第63-64页 |
5.4.2 “杏林群芳”(核心景观区) | 第64-67页 |
5.4.3 “蟾宫折桂”(教学区) | 第67-69页 |
5.4.4 “槐曲幽然”(实验研究楼) | 第69-71页 |
5.4.5 “神农百草”东侧次入口小游园 | 第71-73页 |
5.4.6 “诗韵山水”中心景观 | 第73-76页 |
5.4.7 “四季之灵”生活区 | 第76-81页 |
5.4.8 “思德雅苑”宿舍游园 | 第81-85页 |
5.4.9 体育活动区 | 第85页 |
6 结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英文摘要 | 第88-89页 |
附录1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