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

能量桩换热机理与工程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6-17页
    1.2 地源热泵系统分类及工作原理第17页
    1.3 能量桩系统介绍第17-19页
    1.4 国内外能量桩的研究应用现状第19-22页
        1.4.1 国内外能量桩的研究现状第19-22页
        1.4.2 国内外能量桩的应用现状第22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2-24页
第二章 土体热物性参数的测量实验第24-43页
    2.1 概述第24页
    2.2 地质环境条件及取样工作第24-26页
        2.2.1 场地及周边环境条件第24-25页
        2.2.2 现场地质条件第25页
        2.2.3 现场取样及实验要求第25-26页
    2.3 土体基本物性参数的测量实验第26-32页
        2.3.1 含水率的测量实验第26-28页
        2.3.2 土体密度测量实验第28-30页
        2.3.3 土体比重测量实验第30-31页
        2.3.4 土体基本物性参数实验结果汇总第31-32页
    2.4 土体热物性参数的测量实验第32-39页
        2.4.1 土体热物性参数测量方法的选择第32-34页
        2.4.2 土体导热系数的测量实验第34-36页
        2.4.3 土体比热容测量实验第36-38页
        2.4.4 土体热物性参数实验结果汇总第38-39页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9-41页
        2.5.1 实验结果第39页
        2.5.2 含水率对土体热物性的影响第39-41页
    2.6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三章 能量桩三维模型的建立第43-54页
    3.1 CFD方法介绍第43-44页
    3.2 物理问题及控制方程第44-46页
        3.2.1 物理模型第44页
        3.2.2 简化与假设条件第44页
        3.2.3 传热与流动控制方程第44-45页
        3.2.4 湍流模型第45-46页
        3.2.5 桩周土体的传热模型第46页
    3.3 几何建模及网格划分第46-51页
        3.3.1 模型建立第46-47页
        3.3.2 网格划分第47-49页
        3.3.3 模型中土体温度场及相关参数的设定第49-51页
    3.4 边界条件及求解条件的设定第51-52页
    3.5 网格的无关性检验第52页
    3.6 数值模型的验证第52-53页
    3.7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夏季工况下换热性能研究第54-82页
    4.1 基准工况分析第54-58页
    4.2 流速对换热性能的影响第58-60页
    4.3 入口水温对换热性能的影响第60-62页
    4.4 管道材料对换热性能的影响第62-64页
    4.5 不同埋管形式对换热性能的影响第64-69页
        4.5.1 单U型、W型和双U型的比较第64-68页
        4.5.2 流量、流速相同的情况下,单U型和双U型的比较第68-69页
    4.6 管径对换热性能的影响第69-71页
    4.7 桩长对换热性能的影响第71-73页
    4.8 桩径对换热性能的影响第73-76页
    4.9 土体热物性参数对换热性能的影响第76-80页
        4.9.1 导热系数对换热性能的影响第76-78页
        4.9.2 比热容对换热性能的影响第78-80页
    4.10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五章 冬季工况下换热性能研究第82-101页
    5.1 基准工况分析第82-85页
    5.2 流速对换热性能的影响第85-87页
    5.3 入口水温对换热性能的影响第87-89页
    5.4 管径对换热性能的影响第89-91页
    5.5 桩长对换热性能的影响第91-93页
    5.6 桩径对换热性能的影响第93-96页
    5.7 土体热物性参数对换热性能的影响第96-99页
        5.7.1 导热系数对换热性能的影响第96-98页
        5.7.2 比热容对换热性能的影响第98-99页
    5.8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第六章 能量桩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分析第101-109页
    6.1 工程概况第101-102页
        6.1.1 工程概况第101页
        6.1.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第101-102页
    6.2 数值模拟第102-107页
        6.2.1 能量桩模型及参数设置第102-104页
        6.2.2 计算工况及结果分析第104-107页
    6.3 能量桩负荷计算第107-108页
    6.4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9-111页
    7.1 结论第109-110页
    7.2 展望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文化内涵的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景观设计
下一篇:困境的高度专业化和建筑抵抗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