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政治论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一、绪论第11-19页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1-13页
        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1页
        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1-13页
    (二)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3-16页
        1. 国外关于该课题的有关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3-14页
        2. 我国关于该课题的有关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4-16页
    (三) 研究内容第16-19页
        1. 研究思路第16页
        2. 研究方法第16-19页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相关概念与重要性第19-24页
    (一)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相关概念界定第19-20页
        1. 生活化第19页
        2. “生活化教学”第19-20页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理论基础第20-21页
        1.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第20页
        2.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第20页
        3.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第20-21页
        4. STS教育理论第21页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重要性第21-24页
        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现实需求第22页
        2.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改善的需求第22页
        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第22-23页
        4. “生活化”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第23页
        5. “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价值观成型和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第23页
        6. “生活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效性第23-24页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调查研究第24-36页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第24-34页
        1. 调查背景及目的第24页
        2. 调查问卷的实施第24页
        3.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第24-34页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教师访谈结果分析第34-36页
        1. 访谈背景及目的第34页
        2. 访谈的实施第34页
        3. 访谈结果分析第34-36页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第36-43页
    (一) 存在问题第36-38页
        1. 教学目标的理解失位第36-37页
        2. 社会生活实践的缺失第37页
        3. 教学形式单一第37页
        4. 教学方式陈旧第37-38页
        5. 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第38页
    (二)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8-43页
        1. 学校教育功利化第38-39页
        2. 教学内容对“生活化”的贯彻不足第39-40页
        3. 教学形式机械套用“生活化”第40页
        4. 教学方法无法与生活化相适应第40-41页
        5. 教学评价体系不能与“生活化教学”目标匹配第41-43页
五、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优化途径第43-50页
    (一) 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目标第43-45页
        1. 有效整合三维教学目标第43-44页
        2. 实现生活化的三维目标第44-45页
    (二) 教学内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第45页
    (三) 教学方式: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方法,鼓励学生接触生活第45-47页
        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第46页
        2. 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第46页
        3. 采取其他多样的教学形式第46-47页
    (四) 教学过程:师生交流互动引领学生探究生活第47页
    (五) 教学情境:创设有意义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励学生体验生活第47-48页
    (六) 构建科学“生活化教学”评价标准第48-50页
        1. 评价主体多元化第48页
        2. 评价内容综合化第48-49页
        3. 评价方式多样化第49-50页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附录第54-59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9-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鸟鲁木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对培育我国文化认同的研究
下一篇:高中政治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研究--以湖北省黄陂一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