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11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2. 现实价值 | 第12页 |
(三)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 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 | 第12-14页 |
2. 对乌鲁木齐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 第14页 |
3. 对新疆学生“五个认同”的研究 | 第14-16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五)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一、培育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及相关概念辨析 | 第17-22页 |
(一) 文化的定义与范围界定 | 第17-18页 |
(二) 文化认同的定义与范围界定 | 第18-19页 |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 | 第19-20页 |
(四)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育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 第20-22页 |
二、乌鲁木齐市《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育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22-32页 |
(一) 初中政治教师在培育文化认同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6页 |
1. 部分学校和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够重视 | 第22-23页 |
2. 部分教师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理解不够深入 | 第23-24页 |
3. 政治教师缺少相关的系统培训 | 第24-25页 |
4. 政治教师对我国文化知识获取途径单一 | 第25-26页 |
(二) 初中政治教师在培育文化认同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6-27页 |
1. 应试教育的状况未根本改善 | 第26页 |
2. 部分教师未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 第26页 |
3. 尚未建立各校联动机制 | 第26-27页 |
(三) 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对我国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1. 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我国文化内容的自主学习程度低 | 第27-28页 |
2. 部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存在逆反心理 | 第28-29页 |
3. 部分学生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 第29-30页 |
(四) 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2页 |
1. 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习的被动性强 | 第30页 |
2. 网络、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凸显 | 第30-32页 |
三、乌鲁木齐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育文化认同的改进措施 | 第32-37页 |
(一) 加强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对我国文化认同的理解是核心所在 | 第32-34页 |
1. 加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关于我国文化内容的辨别 | 第32页 |
2. 发挥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 第32-33页 |
3. 家校联合为学生理解对我国文化的认同创造氛围 | 第33页 |
4. 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逆反心理,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 第33-34页 |
(二) 改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育我国文化认同的方法是关键措施 | 第34-35页 |
1. 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对教材的分析理解 | 第34页 |
2. 教师要创新教育方法,适应教学内容的需要 | 第34-35页 |
(三) 完善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育我国文化认同的条件是根本保证 | 第35-37页 |
1. 丰富学校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育我国文化认同的资源 | 第35页 |
2. 完善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对我国文化认同的评价 | 第35-36页 |
3. 完善校园文化载体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附录一 | 第41-42页 |
附录二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