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3页 |
1 绪论 | 第13-3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5-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8页 |
·国际国内相关法律、法规 | 第17-19页 |
·其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19-28页 |
·相关概念阐释和研究对象界定 | 第28-31页 |
·文化遗产 | 第28-29页 |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 第29-30页 |
·周边环境(环境) | 第30页 |
·周边建筑环境 | 第30-31页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31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第32-35页 |
·研究思路 | 第32-33页 |
·论文框架 | 第33-35页 |
2 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 | 第35-77页 |
·世界遗产保护的理论 | 第35-54页 |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国际组织和专业组织的重要文件 | 第35-40页 |
·里程碑式的纲领性文件解析 | 第40-48页 |
·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保护理论 | 第48-54页 |
·世界遗产的分类与保护模式 | 第54-63页 |
·世界遗产的分类 | 第54-56页 |
·保护模式与保护方法 | 第56-63页 |
·我国遗产保护的理论 | 第63-69页 |
·古已有之的传统做法——维修与利废 | 第63页 |
·20 世纪30 年代——现代意义的文物保护思想起源 | 第63-64页 |
·建国以后遗产保护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 第64-69页 |
·我国其他专项法律法规 | 第69-72页 |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 第70页 |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 第70-71页 |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 第71页 |
·其他法规等 | 第71-72页 |
·我国遗产的基本类型与保护方法 | 第72-75页 |
·遗产的基本类型 | 第72-73页 |
·保护方法 | 第73-75页 |
·小结 | 第75-77页 |
3 世界遗产保护理论的发展——从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到周边环境 | 第77-99页 |
·国际国内有关历史文化遗产及周边环境保护理论的发展阶段 | 第77-80页 |
·1960 年代以前 | 第77页 |
·1960—1990 年代 | 第77-78页 |
·1990 年代之后 | 第78页 |
·21 世纪以来 | 第78-80页 |
·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及周边环境的保护思想观念的发展 | 第80-84页 |
·从20 世纪中期之前保守的“保护”到现代“保护”概念的拓展 | 第80-81页 |
·从遗产本体到周边环境 | 第81页 |
·从个体到群体 | 第81-82页 |
·从物质到非物质 | 第82-83页 |
·从单一到复合 | 第83页 |
·从被动保护到主动利用 | 第83-84页 |
·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环境认识的发展 | 第84-89页 |
·《关于历史性纪念物修复的雅典宪章》——停留在视觉空间层面的周边环境(Surrounding) | 第84-85页 |
·《威尼斯宪章》——初步建立起关注遗产环境(Setting)的非物质价值的意识 | 第85-86页 |
·《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遗产环境的重要无形文化价值 | 第86-87页 |
·《西安宣言》——遗产环境(setting)的全面认识 | 第87-89页 |
·周边环境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性与意义 | 第89-93页 |
·周边环境是历史文化遗产本体的生存土壤和展示舞台 | 第89-90页 |
·周边环境是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向城市环境过渡的空间媒介和载体 | 第90-91页 |
·周边环境保护地位的提高扩大了遗产保护的领域和范围 | 第91-92页 |
·周边环境价值认识的提高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注入新的活力 | 第92-93页 |
·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的新任务 | 第93页 |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与周边环境相结合的价值 | 第93-97页 |
·历史价值 | 第93-94页 |
·艺术价值 | 第94页 |
·科学价值 | 第94-95页 |
·文化价值 | 第95页 |
·社会价值 | 第95-96页 |
·情感价值 | 第96-97页 |
·小结 | 第97-99页 |
4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及其周边建筑环境保护与规划设计的要素系统研究 | 第99-125页 |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及其周边建筑环境要素系统构成 | 第99-101页 |
·历史文化遗产本体 | 第100页 |
·周边建筑环境的客观要素系统 | 第100页 |
·主观影响要素 | 第100-101页 |
·历史文化遗产本体的影响作用及影响要素 | 第101-103页 |
·历史文化遗产本体的影响作用 | 第101页 |
·物质影响要素 | 第101-102页 |
·非物质影响要素 | 第102-103页 |
·周边建筑环境的客观要素系统 | 第103-115页 |
·物质要素 | 第103-109页 |
·非物质要素 | 第109-115页 |
·主观影响要素 | 第115-124页 |
·外部空间视觉理论(法则) | 第115-120页 |
·场效应理论 | 第120-124页 |
·小结 | 第124-125页 |
5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保护与规划设计典型实例研究 | 第125-185页 |
·欧洲等国的相关实践研究 | 第125-131页 |
·英国 | 第125-128页 |
·法国 | 第128-131页 |
·日本的相关实践研究 | 第131-146页 |
·京都市嵯峨野鸟居本整体环境保护整治 | 第132-139页 |
·北九州市平松铸物师地段改造 | 第139-143页 |
·其他相关实例 | 第143-146页 |
·国内典型实例研究 | 第146-181页 |
·西安曲江唐历史文化区 | 第146-163页 |
·西安顺城巷整治与改造 | 第163-169页 |
·苏州博物馆新馆与周边环境 | 第169-175页 |
·北京烟袋斜街 | 第175-181页 |
·既往典型实例设计经验的启示 | 第181-184页 |
·结合视觉规律进行整体环境的分析研究 | 第181页 |
·现状环境中重点建构筑物的类型化研究 | 第181-182页 |
·合理的功能保留与功能置换 | 第182页 |
·既有环境原型要素的借鉴与重构 | 第182页 |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提供物质空间环境 | 第182-183页 |
·原住居民生活的保护与延续 | 第183页 |
·保护与整治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 第183-184页 |
·小结 | 第184-185页 |
6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实践 | 第185-259页 |
·现存历史遗迹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郑州商城文化区的整治与改造 | 第185-217页 |
·郑州商城文化区概况 | 第185-191页 |
·郑州商城文化区整体历史文化氛围重塑的目标及设计理念 | 第191-192页 |
·建立特色化(类型化)的街区序列空间体系 | 第192-198页 |
·针对沿街建筑建立立面分类整治导则 | 第198-203页 |
·设立街区类型化控制点建筑的整治方法 | 第203-204页 |
·控制点建筑之大型标志性公共建筑——城东路管城区中医院 | 第204-209页 |
·控制点建筑之居住类建筑——城南路住宅 | 第209-212页 |
·控制点建筑之行政办公建筑——商城路税务局大楼及入口大门 | 第212-215页 |
·控制点建筑之商业建筑——北下街浴池及派出所 | 第215-217页 |
·历史文化遗产周边建筑环境整体氛围的再现与演绎——陕北志丹马头山景区规划与设计 | 第217-234页 |
·陕北志丹马头山景区概况 | 第217-219页 |
·陕北志丹马头山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分析 | 第219-222页 |
·陕北志丹马头山历史文化遗产周边环境整体氛围营造的理念 | 第222-224页 |
·陕北志丹马头山风景区的整体规划概念 | 第224-227页 |
·历史文化遗址的环境氛围重现——秦行宫遗址博物馆 | 第227-230页 |
·历史遗迹文化内涵的参与性体验——秦直道古战车竞技场 | 第230-234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空间的保护与规划设计——陕西凤翔六营泥塑手工艺整体文化空间的规划设计研究 | 第234-254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凤翔六营泥塑手工艺的历史背景 | 第234-238页 |
·泥塑手工艺的物质生存空间的现状 | 第238-247页 |
·村庄整体环境的重塑 | 第247-251页 |
·泥塑艺人家庭作坊及生活空间的重整 | 第251-254页 |
·设计实践中的经验与反思 | 第254-258页 |
·遗产本体原真性与周边环境非冲突性有机关联系统的建构 | 第254-255页 |
·以历史文化遗产为原点建立特色化(类型化)序列空间体系的方法 | 第255页 |
·对于遗产整体环境中的物质要素采用类型化保护与规划设计的方法 | 第255-256页 |
·设立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建筑环境保护与规划控制点的方法 | 第256页 |
·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建筑环境的空间环境演绎与再造 | 第256-257页 |
·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建筑环境原真性前提下的既有环境要素选取与借鉴 | 第257-258页 |
·小结 | 第258-259页 |
7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模式 | 第259-287页 |
·设计原则 | 第259-261页 |
·真实性原则 | 第259页 |
·协调统一原则 | 第259-260页 |
·更新再造原则 | 第260-261页 |
·对比和谐原则 | 第261页 |
·指导思想 | 第261-264页 |
·历史文脉的传承 | 第261-262页 |
·空间肌理的织补 | 第262-263页 |
·空间边界的渗透 | 第263页 |
·图底关系的拓扑 | 第263-264页 |
·保护与规划设计法律法规依据 | 第264-266页 |
·国外相关国际宪章法规法令 | 第264-265页 |
·国内相关国际宪章法规法令 | 第265-266页 |
·视觉规律对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建筑环境的要求与影响 | 第266-268页 |
·遗产周边建筑空间环境的视觉感知与观赏要求 | 第266-267页 |
·历史文化遗产本体的场效应 | 第267-268页 |
·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及其周边建筑环境的类型化 | 第268-271页 |
·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及其周边建筑环境类型化的划分方式 | 第268页 |
·保留较为完整的遗址遗迹文化遗产及其周边建筑环境 | 第268-269页 |
·史料记载或民间流传的文化遗产及其周边建筑环境 | 第269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物质空间环境 | 第269-270页 |
·点状遗产本体及其周边建筑环境 | 第270页 |
·线性遗产本体及其周边建筑环境 | 第270-271页 |
·面域遗产本体及其周边建筑环境 | 第271页 |
·历史文化遗产及周边建筑环境保护与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设计要素系统 | 第271-279页 |
·整体环境氛围的塑造 | 第271-272页 |
·整体环境功能的整合 | 第272页 |
·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现状基本数据库的建立 | 第272-273页 |
·周边环境空间范围的界定 | 第273-275页 |
·规划与设计的主客观要素内容 | 第275-277页 |
·原真性前提下的既有环境原型素材挖掘与规划设计中的非冲突性表达应用 | 第277-278页 |
·原住民保留与新居民引入 | 第278-279页 |
·遗产本体周边建筑空间环境总体规划设计理念的定位 | 第279-280页 |
·模拟再现 | 第279页 |
·历史演绎 | 第279页 |
·文化表达 | 第279-280页 |
·气韵塑造 | 第280页 |
·遗产环境中建构筑物等物质要素的详细规划设计手法 | 第280-286页 |
·模仿借鉴与变异重构 | 第280-282页 |
·界面延续与消解弱化 | 第282-283页 |
·形式隐喻与内涵外延 | 第283-284页 |
·空间演绎与情景再现 | 第284-286页 |
·小结 | 第286-287页 |
8 结语 | 第287-293页 |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从遗产本体到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 | 第287-288页 |
·建立完善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保护与规划设计的要素系统 | 第288页 |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模式的建构 | 第288-289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289-291页 |
·研究对象纳入非物质精神层面的内容 | 第290页 |
·建立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建筑环境的价值评估体系 | 第290页 |
·研究内容关注设计实践的使用后效果反馈 | 第290页 |
·研究方式引进历史文化遗产环境中的实际使用者的公众参与 | 第290-291页 |
·结束语 | 第291-293页 |
致谢 | 第293-295页 |
参考文献 | 第295-307页 |
图表目录 | 第307-319页 |
附录 | 第319-324页 |
1. 郑州商城文化区现状调研表一——调研现场记录 | 第319-320页 |
2. 郑州商城文化区现状调研表二——建筑现状调研表 | 第320-322页 |
3. 郑州商城文化区现状调研表三——街道环境及公共开放空间要素调研 | 第322-323页 |
4. 郑州商城文化区现状调研表四——沿街建筑景观现状调研及初步评价 | 第323-324页 |
5. 郑州商城文化区现状评价表——沿街建筑景观整治细则 | 第3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