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引言 | 第9-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问题的提出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2 生本教育理念的理论概述 | 第16-23页 |
2.1 生本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6页 |
2.1.2 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 第16-17页 |
2.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7-18页 |
2.1.4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2.2 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 | 第19-23页 |
2.2.1 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 | 第19页 |
2.2.2 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 | 第19页 |
2.2.3 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 | 第19-20页 |
2.2.4 课程观——“小立课程、大做功夫” | 第20页 |
2.2.5 教学观——教皈依学 | 第20-21页 |
2.2.6 德育观——以学生的美好生活为真正基础 | 第21页 |
2.2.7 生本教育的评价观——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 | 第21-23页 |
3 高中数学传统课堂与生本课堂之比较 | 第23-29页 |
3.1 高中数学传统课堂特点与弊端 | 第23-26页 |
3.2 高中生本课堂特征与优势 | 第26-29页 |
4 高中数学“生本课堂”实施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9-34页 |
4.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 第29-32页 |
1.前置作业“将就”不“讲究” | 第29页 |
2.小组合作“研究”不“深究” | 第29-30页 |
3.展示交流“被动”不“积极” | 第30页 |
4.“共同富裕”变成“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 第30-32页 |
4.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 第32-34页 |
5 高中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策略的构建 | 第34-47页 |
5.1 改变观念和方式 | 第34-38页 |
5.1.1 改变教师教学观念 | 第34-35页 |
5.1.2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 第35-36页 |
5.1.3 师生共建和谐环境 | 第36-38页 |
5.2 高中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环节 | 第38-47页 |
5.2.1 作业前置 | 第38-40页 |
5.2.2 小组合作 | 第40-42页 |
5.2.3 展示交流 | 第42-45页 |
5.2.4 积极评价 | 第45-47页 |
6 高中数学“生本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 第47-67页 |
6.1 实践研究 | 第47-49页 |
6.2 课堂观察:用数据说话 | 第49-65页 |
6.3 实践结论及反思 | 第65-67页 |
结论与反思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附录一 高中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 第69-71页 |
附录二 高中生本课堂实施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版)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