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创新点 | 第8-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油气储层潜能光学研究 | 第12-17页 |
1.1.1 油气储层潜能研究 | 第12-15页 |
1.1.2 光学新方法 | 第15-17页 |
1.2 油气储层潜能的光学表征评价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0-22页 |
第2章 光学新方法及光谱分析技术 | 第22-88页 |
2.1 光学新方法及装置 | 第22-34页 |
2.1.1 太赫兹时域光谱 | 第22-30页 |
2.1.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30-32页 |
2.1.3 斜入射光反射差系统 | 第32-34页 |
2.2 样品制备及测试 | 第34-36页 |
2.3 光学参数提取 | 第36-37页 |
2.4 其它测试分析方法 | 第37-40页 |
2.4.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8-39页 |
2.4.2 光学显微镜 | 第39-40页 |
2.4.3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 第40页 |
2.5 光谱分析方法 | 第40-51页 |
2.5.1 线性回归分析 | 第41-42页 |
2.5.2 主成分分析 | 第42-43页 |
2.5.3 聚类分析 | 第43-45页 |
2.5.4 人工神经网络 | 第45-47页 |
2.5.5 支持向量机 | 第47-48页 |
2.5.6 二维相关光谱 | 第48-51页 |
2.6 光谱分析方法的应用实例 | 第51-87页 |
2.6.1 管道原油识别 | 第51-55页 |
2.6.2 燃料油及添加剂表征 | 第55-60页 |
2.6.3 正构烷烃的定量分析 | 第60-62页 |
2.6.4 地沟油的定性鉴别 | 第62-66页 |
2.6.5 煤炭质量分析 | 第66-71页 |
2.6.6 校园内PM2.5的连续监测 | 第71-81页 |
2.6.7 扬尘环境下PM2.5质量的定量分析 | 第81-83页 |
2.6.8 用于PM2.5表征的分析方法对比研究 | 第83-87页 |
2.7 小结 | 第87-88页 |
第3章 碳酸盐岩的太赫兹响应特性研究 | 第88-102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88-90页 |
3.2 碳酸盐的太赫兹光谱响应 | 第90-96页 |
3.3 碳酸盐岩的光谱分析和成像 | 第96-99页 |
3.4 碳酸盐岩的电子显微分析 | 第99-101页 |
3.5 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4章 孔隙识别及其分辨率优化 | 第102-113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102-104页 |
4.2 孔隙的光学显微镜成像 | 第104-106页 |
4.3 孔形识别及其分辨率 | 第106-112页 |
4.4 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5章 吸附及其动态过程研究 | 第113-128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113-115页 |
5.2 油气储层多孔隙结构的模拟 | 第115-117页 |
5.3 吸附动态过程的模拟及表征 | 第117-124页 |
5.4 吸附动态过程的验证 | 第124-126页 |
5.5 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6章 致密岩心的介电性质研究 | 第128-146页 |
6.1 研究背景 | 第128-130页 |
6.2 页岩岩心的OIRD检测 | 第130-134页 |
6.3 砂岩岩心的OIRD检测 | 第134-136页 |
6.4 致密岩心的光学显微分析 | 第136-139页 |
6.5 致密岩心的电子显微分析 | 第139-144页 |
6.6 小结 | 第144-146页 |
第7章 某油田油、气藏测井分析 | 第146-172页 |
7.1 研究背景 | 第146页 |
7.2 油藏测井分析 | 第146-165页 |
7.2.1 基于随机选样的太赫兹测井 | 第149-158页 |
7.2.2 特定尺寸选样的太赫兹测井 | 第158-164页 |
7.2.3 油藏测井分析总结 | 第164-165页 |
7.3 气藏测井分析 | 第165-171页 |
7.4 小结 | 第171-172页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72-175页 |
8.1 论文总结 | 第172-173页 |
8.2 工作展望 | 第173-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9页 |
附录A 三角孔、圆孔、方孔孔形识别的MATLAB程序 | 第189-190页 |
致谢 | 第190-19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91-19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