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10-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4-15页 |
第一章 选民联名提名候选人的实践困境 | 第15-24页 |
第一节 我国人大代表候选人提名方式 | 第15-16页 |
一、政党、人民团体单独或联合推荐 | 第15-16页 |
二、选民联名提名推荐 | 第16页 |
第二节 选民联名提名候选人的实践困境 | 第16-24页 |
一、典型案例 | 第16-19页 |
二、案例凸显的问题 | 第19-22页 |
三、问题产生的根源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选民联名提名候选人的理论基础及相关实践 | 第24-35页 |
第一节 西方人民主权理论与代议制民主实践 | 第24-28页 |
一、古希腊城邦民主 | 第24-25页 |
二、人民主权与代议制民主 | 第25-26页 |
三、西方主要国家代表(议员)的提名实践 | 第26-28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民主选举理论及实践 | 第28-30页 |
一、马克思主义民主与代议制理论 | 第28-29页 |
二、巴黎公社的民主选举实践 | 第29页 |
三、苏联社会主义的民主选举实践 | 第29-30页 |
第三节 我国选民联名提名候选人理论及实践 | 第30-35页 |
一、选举法历次修改中关于候选人提名的内容 | 第31-32页 |
二、选民联名提名工作的发展 | 第32-35页 |
第三章 我国选民联名提名需处理好的两个重要关系 | 第35-42页 |
第一节 选民联名提名与组织提名的关系 | 第35-39页 |
一、重组织轻选民提名的提名现状 | 第35-36页 |
二、两种提名候选人的应然关系 | 第36-37页 |
三、良性互动竞争关系的理想构建 | 第37-39页 |
第二节 选民联名提名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 第39-42页 |
一、选民联名提名与党的领导 | 第39-40页 |
二、坚持党的领导下发展选民联名提名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人大代表直接选举中选民联名提名候选人方式的建议 | 第42-56页 |
第一节 深入研究选民联名提名候选人的理论问题 | 第42-48页 |
一、党的领导与选举提名的关系 | 第42-44页 |
二、党派提名与人民团体提名等与选民联名提名的关系 | 第44-45页 |
三、分析选民联名提名实践困境的原因 | 第45-46页 |
四、研究中国特色选举理论 | 第46-47页 |
五、充分尊重选民意志的内涵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完善有关选民联名提名候选人法律规定 | 第48-52页 |
一、明确联名提名候选人的资格和联名人数要求 | 第48-49页 |
二、明确酝酿协商的标准 | 第49-50页 |
三、增加不得干预选民联名提名候选人及参选人参加选举的规定 | 第50页 |
四、增加针对选举提名候选人的监督惩罚机制 | 第50-51页 |
五、吸收基层乡镇选举工作中的有益经验 | 第51-52页 |
第三节 贯彻执行 | 第52-53页 |
一、保障选民合法行使提名权 | 第52页 |
二、加强引导候选人介绍宣传活动 | 第52-53页 |
三、明确候选人资格审查为形式审查 | 第53页 |
第四节 加强选举前政治动员工作 | 第53-56页 |
一、支持鼓励有志有能之士参与选举 | 第53-54页 |
二、强调合法有序参选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