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0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科学意义 | 第16-17页 |
1.2 ~(14)C定年基本原理 | 第17-25页 |
1.2.1 ~(14)C测量技术 | 第19-21页 |
1.2.2 ~(14)C年龄校正 | 第21-23页 |
1.2.3 储库效应 | 第23-25页 |
1.3 ~(14)C年龄-深度模型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4 西沙群岛岛屿生态环境演化研究进展 | 第26-30页 |
第二章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30-34页 |
2.1 研究目标 | 第30页 |
2.1.1 拟解决的问题 | 第30页 |
2.1.2 预期效果 | 第30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30-34页 |
2.2.1 技术路线 | 第31页 |
2.2.2 主要工作量 | 第31-34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 | 第34-43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4-38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34-35页 |
3.1.2 七连屿概况 | 第35-36页 |
3.1.3 地形地貌 | 第36-37页 |
3.1.4 气候状况 | 第37页 |
3.1.5 土壤植被以及现代海鸟生态 | 第37-38页 |
3.2 样品采集 | 第38-41页 |
3.3 样品测试及分析方法 | 第41-43页 |
3.3.1 ~(14)C测年 | 第41-42页 |
3.3.2 近红外反射光谱测试 | 第42页 |
3.3.3 元素地球化学测试 | 第42-43页 |
第四章 七连屿岛屿沉积剖面~(14)C年代学 | 第43-57页 |
4.1 七连屿生物骨骼~(14)C年龄测定结果 | 第43-44页 |
4.2 构建~(14)C年龄-深度模型 | 第44-45页 |
4.3 ~(14)C年龄-深度模型对比及岛屿沉积速率演化研究 | 第45-57页 |
4.3.1 线性拟合年龄-深度模型 | 第45页 |
4.3.2 CALIB年龄-深度模型 | 第45-46页 |
4.3.3 Clam年龄-深度模型 | 第46-47页 |
4.3.4 Bacon年龄-深度模型 | 第47-48页 |
4.3.5 Bpeat年龄-深度模型 | 第48-49页 |
4.3.6 OxCal年龄-深度模型 | 第49-50页 |
4.3.7 Bchron年龄-深度模型 | 第50-53页 |
4.3.8 七连屿岛屿沉积速率探讨 | 第53-57页 |
第五章 七连屿岛屿生态环境演化 | 第57-69页 |
5.1 基于反射光谱分析七连屿岛屿海鸟数量演变历史 | 第57-60页 |
5.1.1 端元物质组成的识别 | 第57-58页 |
5.1.2 物源组成变化的环境意义 | 第58-60页 |
5.2 岛屿沉积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60-66页 |
5.2.1 七连屿ZS2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相关性分析 | 第60-62页 |
5.2.2 鸟粪层中的海鸟标型元素的识别 | 第62-66页 |
5.3 西沙七连屿岛屿海鸟数量恢复 | 第66-6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