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0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一、少年儿童 | 第10页 |
二、倾诉 | 第10-11页 |
三、变迁 | 第11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一、关于少年儿童的倾诉对象选择的研究 | 第11页 |
二、关于少年儿童倾诉状况的研究 | 第11-12页 |
三、关于倾诉的研究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视角和方法分析 | 第13-14页 |
第四节 文献述评 | 第14-15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15-21页 |
第一节 研究涉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页 |
一、少年儿童 | 第15页 |
二、倾诉 | 第15页 |
三、变迁 | 第15页 |
第二节 理论视角 | 第15-19页 |
一、生态系统理论 | 第15-16页 |
二、场域理论 | 第16-17页 |
三、社会支持理论 | 第17-18页 |
四、依恋理论 | 第18-19页 |
五、本研究的理论视角 | 第19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四节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第21-26页 |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 第21-23页 |
一、问卷调查 | 第21-22页 |
二、文献检索法 | 第22页 |
三、半结构式访谈 | 第22-23页 |
第二节 资料收集过程 | 第23-24页 |
一、问卷调查 | 第23页 |
二、半结构式访谈 | 第23-24页 |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第24-26页 |
一、问卷分析 | 第24页 |
二、访谈资料的分析 | 第24-26页 |
第五章 研究发现 | 第26-35页 |
第一节 倾诉对象的总体情况概述 | 第26-29页 |
一、10-14周岁儿童首选倾诉对象以父母为主 | 第26-27页 |
二、变迁路径为兄弟姐妹——好朋友——父母 | 第27页 |
三、经济状况对倾诉对象变化有一定影响 | 第27-28页 |
四、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首选倾诉对象具有独特性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倾诉对象现状原因探析 | 第29-35页 |
一、亲子关系更加紧密,少年儿童对父母的信任感提高 | 第29-30页 |
二、家长干涉引导少年儿童交友的影响变大 | 第30页 |
三、少年儿童社会化速度加快,与父母关系回温时间提前 | 第30-31页 |
四、少年儿童间交往模式发生变化,群体性互动缺乏 | 第31-32页 |
五、少年儿童交往行为娱乐性加强,同伴关系功利性变强 | 第32页 |
六、校园恶性事件频发导致同学间、师生间关系趋冷,引发信任危机 | 第32-35页 |
第六章 讨论与建议 | 第35-42页 |
第一节 首选倾诉对象变迁理论分析 | 第35-37页 |
一、少年儿童首选倾诉对象变迁源于其生态系统的变迁 | 第35-36页 |
二、少年儿童所处各场域的场动力发生变化 | 第36页 |
三、少年儿童社会支持的来源比例和主要功能发生变化 | 第36-37页 |
四、少年儿童从父母到同伴的依恋对象转移存在一定阻碍 | 第37页 |
第二节 建造和完善少年儿童成长环境对策建议 | 第37-42页 |
一、个人:学习主动寻求支持,挖掘自助动力 | 第38页 |
二、家庭:巩固发展现有优势,改善不利因素 | 第38-39页 |
三、学校:推动家校合作,共同营造良好沟通环境 | 第39-40页 |
四、社区:促进邻里和谐,构建安全友好社区大家庭 | 第40页 |
五、社会:倡导社会政策,树立社会新风 | 第40-42页 |
第七章 小结与反思 | 第42-43页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第42页 |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不足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