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港高边坡治理技术优化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边坡处治方法概述 | 第11-12页 |
1.3 边坡常用处治技术 | 第12-14页 |
1.3.1 边坡滑坡成因分析 | 第12-13页 |
1.3.2 边坡工程处治常用技术 | 第13-14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4-16页 |
1.4.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边坡处治技术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1.5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忠县新生港工程介绍 | 第17-27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7-18页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8-23页 |
2.2.1 气象 | 第18页 |
2.2.2 水文 | 第18页 |
2.2.3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2.2.4 地层岩性 | 第18-19页 |
2.2.5 地质构造 | 第19-20页 |
2.2.6 不良地质现象 | 第20页 |
2.2.7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21页 |
2.2.8 岩土力学参数 | 第21-23页 |
2.3 边坡情况 | 第23-27页 |
2.3.1 A段填方边坡 | 第23页 |
2.3.2 B段填方边坡 | 第23-24页 |
2.3.3 C段填方边坡 | 第24页 |
2.3.4 J段挖方边坡 | 第24-25页 |
2.3.5 K段挖方边坡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27-32页 |
3.1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27页 |
3.2 边坡稳定性概念 | 第27-28页 |
3.2.1 边坡稳定性研究的发展 | 第27-28页 |
3.2.2 边坡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 | 第28页 |
3.3 边坡基本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 第28-30页 |
3.4 小节 | 第30-32页 |
第四章 边坡处治优化设计 | 第32-46页 |
4.1 优化设计概述 | 第32页 |
4.2 开挖的优化设计 | 第32-34页 |
4.2.1 最优坡角定义 | 第32-33页 |
4.2.2 赤平投影法 | 第33页 |
4.2.3 施工技术要求 | 第33-34页 |
4.3 锚杆的优化设计 | 第34-37页 |
4.3.1 锚杆的加固机理 | 第34-35页 |
4.3.2 锚杆挡墙施工技术要求 | 第35-37页 |
4.4 预应力锚索的优化设计 | 第37-39页 |
4.4.1 影响边坡预应力锚固参数的关键因素 | 第37-38页 |
4.4.2 锚索施工技术要求 | 第38-39页 |
4.5 边坡方案设计 | 第39-45页 |
4.5.1 方案一 | 第40-41页 |
4.5.2 方案二 | 第41-43页 |
4.5.3 方案比选 | 第43-45页 |
4.6 小节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新生港高边坡设计数值分析 | 第46-76页 |
5.1 UDEC基本原理 | 第46-48页 |
5.1.1 UDEC简介 | 第46-47页 |
5.1.2 UDEC计算流程 | 第47-48页 |
5.1.3 UDEC模型建立 | 第48页 |
5.2 边坡模型和参数选取 | 第48-50页 |
5.2.1 边坡模型 | 第48-49页 |
5.2.2 计算参数选取 | 第49-50页 |
5.3 成果分析 | 第50-75页 |
5.3.1 J段边坡数值模拟 | 第50-61页 |
5.3.2 K段边坡数值模拟 | 第61-75页 |
5.4 小节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结论 | 第76页 |
6.2 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