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自责倾向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黑龙江省M小学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1.2.1 农村留守儿童概述 | 第10-13页 |
1.2.2 农村留守儿童自责倾向概述 | 第13-16页 |
1.2.3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研究 | 第16-17页 |
1.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1.3.1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 | 第17-18页 |
1.3.2 优势视角理论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1.4.2 参与式观察法 | 第18-19页 |
1.4.3 量表测量 | 第19-20页 |
第2章 农村留守儿童高自责倾向的成因 | 第20-24页 |
2.1 问题分析 | 第20-21页 |
2.2 成因分析 | 第21-24页 |
2.2.1 父母监护的缺失,缺乏正确引导 | 第21-22页 |
2.2.2 监护人只“养”不“教” | 第22-23页 |
2.2.3 学校教育中对心理教育的忽视 | 第23-24页 |
第3章 小组工作的展开 | 第24-34页 |
3.1 需求评估 | 第24-25页 |
3.1.1 与学校建立互信关系 | 第24页 |
3.1.2 量表评估与对象介绍 | 第24-25页 |
3.2 思路设计 | 第25-27页 |
3.2.1 方案策划 | 第25-26页 |
3.2.2 规则制定 | 第26-27页 |
3.3 活动的展开 | 第27-31页 |
3.3.1 小组建立阶段——破冰之旅 | 第27页 |
3.3.2 信任团结阶段——认识自我 | 第27-29页 |
3.3.3 认识自我阶段——挖掘潜能 | 第29-30页 |
3.3.4 回归家庭阶段——我爱我家 | 第30-31页 |
3.3.5 结束阶段——处理分离情绪 | 第31页 |
3.4 效果评估 | 第31-34页 |
3.4.1 过程评估 | 第31-32页 |
3.4.2 效果评估 | 第32-34页 |
第4章 个案工作的展开 | 第34-42页 |
4.1 背景调查与需求分析 | 第34-36页 |
4.1.1 案主资料整理 | 第34页 |
4.1.2 问题的分析与评估 | 第34-35页 |
4.1.3 案主资源 | 第35页 |
4.1.4 介入计划 | 第35-36页 |
4.2 介入 | 第36-41页 |
4.2.1 个案访谈 | 第36-39页 |
4.2.2 发现优势,挖掘潜能 | 第39-40页 |
4.2.3 链接资源 | 第40-41页 |
4.3 效果评估 | 第41页 |
4.4 结案 | 第41-42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2-45页 |
5.1 结论与反思 | 第42-43页 |
5.1.1 结论 | 第42页 |
5.1.2 反思 | 第42-43页 |
5.2 建议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 | 第4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